Close modal

一起了解幼儿入园适应心理

幼儿入园适应是幼儿园、教师、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笔者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幼儿入园不适应的心理根源及由此带来的对幼儿生理、心理的影响,并以心理学理论和实践观察为依据,提出幼儿尽早、尽快适应入园的心理策略。


幼儿入园适应的心理学思考


1.基本需要尤其是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


综观幼儿入园适应的种种问题,究其本质,是基本需要尤其是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其他高级需要(如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的需要,探求新鲜事物的需要)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拥有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需要有相对固定的成人来照顾,这是幼儿基本需要的体现。幼儿刚入园时突然和亲人分离,从早到晚面对的是陌生的教师、小朋友和周围环境,加上活动的相对不自由和一系列集体生活规则的约束,幼儿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所以,孩子们常常哭闹着要找妈妈、爸爸。


2.社会性依恋及分离焦虑的产生


社会性依恋是指个体对和其有密切关系的人(如父母、亲戚或亲近的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和依赖。与社会性依恋的形成相伴而生的是分离焦虑。分离焦虑主要是指幼儿和抚养者分离时所表现出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它是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结果,每个幼儿在刚入园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一般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分离焦虑会减轻并消失。但如果适应不良乃至过分严重的话,则会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产生较大影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如果早期的分离焦虑比较严重,就会降低幼儿智力活动的效果,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初入园时,亲人的离开,陌生的情境,导致幼儿基本需要的缺失,激发了幼儿的依恋情感,再加上生活习惯的不适应与要求的不能及时满足或延缓满足,分离焦虑就会如期而至。研究表明,幼儿对亲人的依恋及分离焦虑的产生与成长环境、父母的养育方式及教师的言行关系密切。


3.情绪与机体状态的变化


幼儿入园基本需要的暂时性缺失及分离焦虑的产生必然导致两种结果:(1)幼儿情绪恶化,行为失常,如不停地哭闹,不肯吃饭,不肯午睡,大小便解在身上等。(2)机体状态的变化,如夜惊、盗汗、恶心、呕吐、免疫力下降、发热等。如果幼儿长期适应不良,会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乱,成为个体发展中心理问题产生的隐患,影响个体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