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odal

宝宝在幼儿园很乖,回家却自我任性?“家园共育”解决问题

导读: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教育起点,父母是他们终生的老师。从咿呀学语到学会独立自理,从第一声“谢谢”到懂得礼仪社交…...这些家庭教育都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完成。大人虽然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子女“真善美”等价值观的原始取向,对他们身体力行的教育和耳濡目染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幼儿园。


著名幼教专家陈鹤琴先生(1892.3.5~1982.12.30)曾经说过:“幼儿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是幼儿园或者家庭单独能够胜任的。需要双方达成共识,协作互助才能发挥功效。任何一方松懈怠慢,或者是意见不一,那教育成果就会付之东流,甚至可能让孩子出现“两面性格”。为了宝宝茁壮成长,父母需要做出努力和配合幼儿园,方可最大可能实现“家园共育”。


我们先看一个小故事——


一天早晨,涛涛妈妈送儿子去幼儿园,走之前告诉老师,涛涛一直爱吃手,如果在幼儿园还这样,就不要再给涛涛奖励小红花。于是当着涛涛的面,老师当场和涛涛妈约定了诺言。


接下来的一周,涛涛的手成了老师的“焦点”,每次发小红花之前老师便会盯着涛涛,看看他有没有吃手。经过一个月的监督和控制后,涛涛吃手的坏习惯终于有所改善。


某个傍晚幼儿园放学后,洋洋妈妈找到老师说:“为什么我家孩子总是没有小红花?洋洋说是因为你不让他挖鼻子”。因为这位老师早前便和家长反馈过:洋洋喜欢挖鼻子,结果几次都挖出血来。


当时洋洋妈妈说:“洋洋他鼻子总是发炎,时不时发痒,所以才要去挖。”老师理解洋洋挖鼻子的原因,但更担心孩子经常流鼻血对身体不好,而且会损坏鼻粘膜。于是老师想以小红花作为激励孩子改变不良习惯的强化物。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能够看出——


1.家庭和幼儿园教育不统一,可能让孩子形成“两面”性格


和上述故事类似的小事很多。两位家长,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也体现了目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常见问题——家庭与幼儿园教育不一致。


家长们参差的文化水平,不一的生活背景,会形成特色不同的教育观念,从而造就子女独具一格的内在性格。为人父母都希望子女未来有所成就,并且“情人眼里出西施”,多数家长都认为自家娃儿品学兼优,秀外慧中。


对自家孩子充满信心是好事,可盲目自信,过度赏识和放大优点的话,坏习惯和小毛病却无限纵容,久而久之这样的家庭教育弊端会很明显。


譬如:在幼儿园,老师告诫孩子要尊老爱幼,公交主动让座给老人或孕妇。而现实中,家长带孩子上车往往都是“马达式”抢座,孩子让出座位甚至被家长说成“缺心眼”、“这孩子太实诚”。就这样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不一致,孩子就会不知所措,是非无法判断,于是陷入自我怀疑,教育效果进而被降低或抵消,最终造成孩子形成在学校是“乖学生”,回家却调皮捣蛋的“两面”性格。


2.“家园共育”为子女健康成长出一份力


孩子的成长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家庭、学校方方面面的教育成果。当两者同向,同步形成教育合力时,宝宝自然光芒四射,闪耀璀璨。那么父母该如何做到“家园共育”?


家长应和幼儿园统一教育观念


教育目的和教学要求保持一致。比如学校要求小家伙及时整理玩具,那么家长就应跟上步伐,不再允许孩子把玩具在家乱丢乱放。


积极参加幼儿园活动


幼儿园的活动为父母打开了一扇窗口,借此家长可以充分感受园所的教育理念,老师的教学方法,更加全面直观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环境和成长进度。


增强家庭与幼儿园的沟通


有的孩子性格内向,不善言辞,鲜少和父母反馈幼儿园的日常细节。与老师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关心宝宝的同时,也能和老师互相熟悉,友好协作地为孩子保驾护航。


家园合作,互相尊重和理解


孩子不小心在幼儿园摔倒或被同伴抓伤,少数家长不依不饶,甚至大闹大吵。这不但阻碍老师的正常工作,更不利于家园合作。因此双方理智、平等的沟通,相互理解,互相合作才能真正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