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odal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民间游戏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民间流传下来的简便或徒手就能进行或不需要复杂材料的,不分太大年龄段的一类游戏。它蕴涵着中国人民的智慧,融汇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气质和文化素养、它曾开发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孩子成长。民间游戏的娱乐性很强,幼儿易学喜玩,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利于游戏的持久展示,它更有我们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利用价值。我们淮安有广泛的民间游戏资源,把它选出一部分,按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进行改编融入到教育中去,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学习内容、通过户外民间游戏的开展来促进幼儿动作的发展、更能促进教师教材把握。在课题的引领下,我们更能认真解读民间游戏,让它在我们的教育中发挥最大作用,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使老师的专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国外幼教机构在发展本土文化,创新民族教育中也在突飞猛进,他们在近代教育史上已经开始留意民间游戏的开发与利用,并把它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设计出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大批有关游戏研究的理论专著、教材、资料汇编、幼儿园教师用书及翻译著作纷纷出台。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我国儿童游戏的理论研究,对实践起着积极的导向和指导作用。美国学前教育的传统是与社会密切合作,这种重视社会与教育密切合作、对幼儿生存环境的立体式关注已经成为美国学前教育的传统。他们在不断地探索民族文化的东西,并且使之渗透到教学中去,把它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

时代赋予的要求:“弘杨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我们知道中华民族已有五千年的辉煌灿烂文明史,民间游戏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着中国人民的智慧,融汇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气质和文化素养、它曾开发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孩子的聪明才智。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互相荡漾条件下,广大的家长乃至孩子都受到了很深的影响,认为前卫的就是好的,遗忘了民族文化、忽略了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园本课程”,我们淮安有着许多独特的民间资源和乡土资源优势,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些资源,使之成为我们的园本课程资源。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对幼儿在家是否游戏的调查中发现:极大多数孩子在家里最多的游戏活动是看电视;极大多数家长在家里从来不和孩子玩游戏。而游戏是一种基于个体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规程》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民间游戏更是我国民间流传的优秀游戏,它既就地取材、简单易学,又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有幸在一次培训学习中,聆听到南师大原季霞教授的讲座《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背景下 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中讲到:幼儿的童年时期必须要完成:翻滚、捉迷藏、跳皮筋、追跑、骑马、弹小球、烧锅、放炮仗、等50项运动,才真正是过了有意义的童年。她还提到:其实我们的民间游戏就富含了很多项有意义的运动。优秀的民间游戏是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的积累,也是优秀教育家智慧的结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使许多生动有趣的民间游戏逐渐退出孩子们的生活,使孩子们不再熟悉,其实很多民间游戏对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幼儿社会行为的形成、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都有很高的教育价值。《纲要》 也对幼儿游戏提出了要求,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但由于老师精力有限,对于游戏的创编不能完全尽心去实施,但对于结合孩子所需进行改编就容易的多了,而且民间游戏有它独特的优点:易学、易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轻松活泼,还有一般不受空间、人数、年龄的限制,而且玩具材料也十分简便,不用花太多的成本。为此,研究它就是要对民间游戏进行开发、改编、挖掘它的教育潜能,让它继续为我们的教育服务。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主要理论依据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皮亚杰、鲁本斯坦和沃斯关于游戏的理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四、必须条件:

作为一名骨干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曾参与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立项的省级课题《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开发园本课程》的研究(该课题获得江苏省首届基础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省级课题《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策略的研究》获得省级课题研究二等奖。

有园长亲自指导、园内骨干教师参与实践工作,她们都有较高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园长万冬梅、主任陈桂香均为淮安市骨干教师,中教高级教师,曾主持多个省、市级课题研究,均已经结题,其中万冬梅园长主持的《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园本课程》的研究,获得江苏省首届基础教学成果二等奖、陈桂香主任主持的《转变农村家长育儿观念的实践研究》获得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课题成果评审二等奖;课题组每个成员都有“问题即课题”的研究意识,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充分利用环境、区域等创设游戏氛围,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因此,我们相信在市区幼教专家的指导下,在校长室的大力支持下,本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顺利结题。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及对象

研究目标:

1.幼儿目标: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对适合幼儿发展的民间游戏的收集、开发、改编、创新及实验研究,从而达到培养幼儿乐于参加游戏的习惯,锻炼幼儿体质、增强各器官功能,开发智力,发展语言,增进交往能力。

2.教师目标:一是通过实践研究,使教师能主动探索和收集民间游戏素材,弘扬民间教育文化。二是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运用全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师的创作和创新能力。三是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全园教师的游戏组织能力再上新台阶,培养出一支年轻而有活力的幼教科研队伍,促使课程游戏化实践之路能有更清晰的方向。

3.家长目标:通过该课题的实践研究,使家长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家园共育氛围。

研究内容:

1.对民间游戏的搜集、整理、分类的研究;

2.对民间游戏进行改编和创新的研究;

3.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中的运用的研究;

研究对象:

在小、中、大班各选出重点班级:小二、中四、大二、大三等班级进行重点研究。在各年级确定一个班进行观察、跟进、改编。大班主要结合适宜的民间游戏,师幼共同进行游戏玩法的商讨或改编制定,活动中以自主游戏为主。中、小班多以结合当地民间游戏,再结合中小班孩子年龄特点进行改编,教师制定游戏规则,游戏中教师进行观察改进。

六、研究的途径、方法及过程

研究的途径

1.提供民间游戏材料,跟踪观察了解孩子所需。

在课程游戏化“六大支架解读”中要求我们:多观察幼儿,在分析解读中去了解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根据孩子所需进行游戏的调整。我们教师首先选择适宜的民间游戏,把收集的民间游戏先进行初步的按年龄进行大、中、小分类,结合相关民间游戏的玩法、材料的准备、场地的布置进行游戏前布置,在孩子们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时,老师去观察孩子们玩游戏时:规则是否太易或太难?材料能否满足孩子的需要?是否适合在此场地上进行?根据孩子们的发展及兴趣我们还要做哪方面的调整……老师在观察后结合问题去进行调整、改编或是取舍选择。例:我们刚开始中班玩“弹桃核”民间游戏,孩子们对桃核这样的材料特别有兴趣,听完介绍后迫不及待的开始玩了,刚一会老师发现玩的孩子渐渐越来越少了,一问才知道“弹桃核时用力就指甲疼,不用力桃核弹不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老师第二次把桃核换了,换成用布做得小布蛋,再次把材料投放进区域,孩子们再玩就不受材料的阻碍了,游戏名称也改成了“弹布蛋”。还有我们大班孩子玩的“玻璃球”,老师先提供的区域场地是放地上,玩了一会孩子们自己觉得放地上球滚得太快了,没法控制,就自己找来一块泡沫垫,在垫子上玩,老师发现,及时为孩子们提供了多点泡沫垫,来满足孩子们的需要。

2.以《指南》指导户外民间游戏内容的选择。

固有的户外民间游戏玩法往往不能满足我们幼儿园孩子的发展需要,为了灵活取舍其内容,真正满足孩子们的需要,我们在户外活动场地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户外民间游戏材料,竹竿、自制龙、狮子、花轿、铁环、四方包等活动器材,供幼儿随机地、自由地选择和运用,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然后我们老师结合《指南》去有针对性的制定游戏玩法。这样我们也能脱离游戏民间游戏固有的玩法,让幼儿主动地探索和学习,真正促进幼儿的体能发展。

3.用民间游戏提升幼儿自理能力。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对于一些描述具体事物的生活现象的语言较易接受,因此应用民间游戏中一些朗朗上口游戏儿歌,激起幼儿自理技能的掌握愿望。如折手帕:我们先让幼儿玩民间游戏“老鼠跑”,以游戏的激情带动幼儿自然习得手帕的折叠方法,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4.以园本教研促进民间游戏的完善。在我们的园本教研活动中,以老师提供给孩子民间游戏的材料、场地、玩法等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研讨内容,通过现场展示、研究改编、再次尝试、观摩交流等教研方式,去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孩子们提供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兴趣爱好等需要的游戏内容。例如:民间游戏《炒蚕豆》,小班孩子看中大班哥哥姐姐玩时也想玩,但结合小班孩子现有的发展水平来看,他们还不具备翻转身体180度的能力,老师们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愿望,就进行了研讨,对游戏进行改编,最后只是借用了游戏儿歌,把它改成放在彩虹伞上用铲子炒纸球的游戏,小班孩子在玩时锻炼了双脚离地跳跃的技能,开心同时也达到了一定的体能锻炼。我们的关于民间游戏

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调查分析民间游戏在社会活动中的开展情况,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采用访谈、书面等形式对民间游戏的种类和课题实施效果进行调查。

2.文献法:搜集大量的有关民间游戏的书刊,来丰富民间游戏的内容,以及寻取相关的专业理论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从中筛选出适合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教育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

3.观察法:教师及时关注幼儿游戏情况,观察并记录下幼儿在民间游戏中的各种言语和行为的变化,并根据观察结果来进行判断幼儿的游戏情况。

4.行动研究法:让幼儿愉快地参与到民间游戏中去,在游戏中促发展。教师则对这一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前两步是实践阶段,与正常工作任务一致,后两步是反思阶段,对实践的结果进行观测,看任务完成得如何,然后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对策,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

5.经验总结法: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通过幼儿民间游戏实践,课题组成员阶段性地组织总结、反思,撰写研究经验。

七、课题的实施

我们课题实施过程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的:

1.对民间游戏进行挖掘“加工”,实践“收集——分类——改编——创新”的途径。

收集——民间游戏种类多样,有适合各种年龄层次人员玩耍的游戏。我们通过教师、家长向社会广泛了解搜集各类民间游戏,我们本着“安全、健康、适用”的原则,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进行筛选、整理,从收集一百多个民间游戏中筛选、整理出适合我们幼儿园开展的内容。

分类——民间游戏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按照民间游戏的内容我们将其分为体育游戏类、益智游戏类、语言游戏类。体育游戏类26个,如跳房、木头人、滚铁环、二人三足等,这类游戏可以提高幼儿运动技能,增强体育锻炼能力,有益于身体发育;益智类游戏10个,如翻绳、挑小棒、四路爬、五路跳等棋类游戏,这类游戏可以让幼儿既动手又动脑,增强大脑智力开发和潜能激发;语言娱乐类游戏12个,如拍手歌、抄黄豆等,这些都伴有儿歌,让幼儿在活动中一问一答,一唱一和,在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中提高对语言的兴趣。

改编——在诸多的民间游戏中,有的内容不健康,有的存在安全隐患,有的脱离孩子的生活,有的需要特定的游戏场地等原因,我们在这些存在问题的民间游戏基础上根据不同年龄进行改编,并加入适宜的新内容,尽最大可能利用各类民间游戏,实施教学,促进幼儿的发展。例如我们把民间游戏“炒蚕豆”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了改编,让小班的孩子也能玩这样的游戏。

创新——民间游戏内容丰富、灵活多变,许多民间游戏存在很大的创新空间。我们为幼儿充分提供同伴之间共同游戏、探索的机会,教师作为参与者、引导者积极参与民间游戏活动,鼓励、帮助幼儿进行创新。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尽可能提供幼儿交流、讨论、总结的机会,让幼儿认识到,材料、数量、内容、玩法、规则等都可以变化创新,教师引导、支持幼儿创新,创造新的民间游戏。另外,教师根据民间游戏的特点,尽可能地进行创新,使民间游戏的内容、种类更加丰富,更加适合幼儿园教学。如《跳格子》:格子本来事先在地上画好,但是这些格子是固定的,而我们将布袋摆在地上当格子,这样格子就能灵活变动,更改位子,使原来比较固定的格子活动起来,我们鼓励幼儿尝试用布袋代替格子,摆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来玩跳格子。这一活动即让幼儿尝试到摆放与折叠的乐趣,又开拓了幼儿的思维空间,将想象力发挥出来。接着,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就是在玩的过程中,不能将脚踏在布袋上。最后,我们引导幼儿将布袋相连使之成为一条长龙,在舞龙的热闹氛围中,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民间艺术带来的乐趣,领略民间艺术的魅力所在。

对于孩子们来说,通过这样反复的尝试探索,有助于培养幼儿勇于尝试探索的精神,有助于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使幼儿从中获得发展。

2.将民间游戏渗透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

结合幼儿园的教育实际,我们将每天安排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并利用这些时间积极引导幼儿开展民间游戏活动。如晨间活动、饭后、离园前等自由活动时间,选择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玩具携带方便,便于整理的游戏。使幼儿一日生活中减少排队、等待时间,使环节过渡自然,管而不死,活而不乱。为了使户外活动和晨间活动更富有特色,我将具有小型分散特点的民间游戏纳入活动之中,幼儿无需材料,就可以三三两两地玩起“拉大锯”、“抬花轿”、“钻山洞”等游戏。这些游戏规则简单,运动量适中,幼儿可以自行结伴,自己组织。每天上午集体教育活动后的游戏时间比较充裕,我们除了让幼儿自选角色游戏外,也让幼儿玩一些民间游戏,如:“跳皮筋”、“摸珠儿”、“打卡”等。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密切结合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民间游戏,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游戏,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发挥游戏在教学过程中的“润滑”功能,起一个调整情绪,活跃气氛,提高效果的作用。

3.以民间游戏为契机提升幼儿能力发展。

(1)利用集体评价的方式,促成规则意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类游戏是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手段,开展民间游戏能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而许多民间游戏的顺利进行,都取决于幼儿对游戏规则的掌握,如:切西瓜、贴人、猫抓老鼠等。只有共同遵守规则,才能齐心协力地完成一种活动。在平时的游戏中,它们的趣味性都会对幼儿产生诱惑,从而破坏某些规则。如何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规则,从新的角度看问题,成为我们和孩子开展游戏时思考的方向。

如民间游戏《丢手帕》的规则是:幼儿围成一圈坐在地上,其中一个幼儿在小伙伴的儿歌声中有节奏的绕圈跑,并偷偷地把手帕丢到其中一个小朋友的后面,边上的幼儿不能说出手帕在谁的后面。如果被丢到手帕的幼儿因没有发现自己后面的手帕仍坐在地上,而被丢手帕的小朋友抓住,那么,被抓住的幼儿就要向大家表演一个节目。

绝大多数幼儿都能遵守规则,但是,顽皮的幼儿却难以遵守,经常会说出手帕在谁的后面。此时,教师采取集体评价的方式,请大家来评价这种游戏行为,从而促使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使幼儿的规则意识不断得到巩固和扩大。

(2)以合作性竞赛形式,促进幼儿交往。

同龄孩子集体的相互影响,在孩子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游戏中,幼儿经带需要扮演角色,角色中的思想、行为、情感、态度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幼儿的思想、行为习惯,从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一些好的品质,如团结友爱、协调合作、克服困难、集体主义精神等。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活动时,尽量选择一些有竞争性质的、合作意识强的活动。如我们经常和孩子开展的游戏“抬轿子”竞赛活动,需要两个人用手搭一座轿子,另一个人就坐在轿子上,然后走到终点,孩子们知道要在游戏中取得胜利,就必须与同伴友好合作、互相帮助,克服困难。在这过程中幼儿逐步增强了合作意识,幼儿的合作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发展,他们体验到了合作的重要和快乐,孩子们更加活泼开朗了。再如游戏“炸碉堡”接力赛,做碉堡的孩子知道要与同伴合作游戏外,他还必须遵守游戏的规则,克服自己的冲动,学会忍耐、等待,与他人轮流游戏。而在接力赛奔跑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互相碰撞的现象,老师就会及时鼓励孩子互相道歉原谅对方。由此可见,民间游戏活动为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机会。

(3)给予幼儿对话、协商的机会,发展社会性。

《纲要》中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由于幼儿个性有差异,在游戏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不同意见,产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进行充分协商,统一意见,协调彼此的行动,达到合作的目的。例如:孩子在玩民间游戏“猫抓老鼠”时,扮演猫和老鼠的幼儿为“老鼠怎样算被抓住…”而争执起来。这个说“他的衣服被老猫碰到了就算抓住”,那个说自己“已经逃出老鼠笼就不算被抓住”。这时,教师让孩子们回到身边,让他们互相讨论商量,制定一个“被抓住”的标准,引导他们统一意见,最后,他们又愉快地玩起了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平等的关系,使他们有多方面的交流,并且相互影响着,教师指导孩子学习换位思考,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自己,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逐渐学会服从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而克服自我中心,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性行为。正如瑞吉欧教育理念所说的:“儿童是坚强的,他们有能力担当自我成长过程的主角,儿童之间尽管有着一定的差异,但他们都试图通过与别人的对话,互动与协议来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与别人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4.家园合作,鼓励家长参与,促进民间游戏的开展。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在家庭里,我们鼓励家长开展各种民间游戏,怀着愉悦的情感,带着耐心和爱心,去和自己的孩子进行亲密的接触、交流,促进和改善亲子关系,在幼儿与家长心灵的交流中架起一座桥梁。

(1)实施问卷调查,征集游戏活动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其游戏资源非常丰富,劝儿的父母、爷爷奶奶与这些民间游戏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家长和社区中的人们对于儿时的游戏也都记忆犹新,难以忘怀。为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我们首先向家长做问卷调查,询问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的意见和建议,从家长反馈意见中发现,家长非常支持在幼儿间开展民间游戏推广实验,这些结果让我们对开展此次活动增强了信心,接着,我们便请家长与我们共同搜集民间游戏,将自己小时侯玩过的、听过的民间游戏写下来,或者去搜寻材料参与征集活动。不难发现,很多游戏都是我们耳熟能响的游戏,如丢手娟、抓籽、拉大锯、编花篮等,在活动中,我们还评出了征集活动的一、二、三等奖,家长们的积极参与,促使我们的搜集活动进行顺利。

(2)鼓励参与制作游戏材料

民间游戏形式多样,有的不需要材料,徒手就可游戏,但也有一部分游戏需要辅助材料才能完成,这又需要家长的配合。我们带动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和制作游戏材料,在寻找、收集、制作中激起家长与幼儿的浓厚兴趣。如在玩踢毽子游戏中需要鸡毛作毽子,家长便到菜市场去收集鸡毛,并与我们共同制作毽子;如玩跳房子的游戏中需要一些石子或纽扣作辅助材料,一家长与幼儿便去路上收集石子,到家里找纽扣,甚至还有些家长想出用花蚶壳来代替石子,将吃过的花蚶壳洗干净带到幼儿园;为了用易拉罐或饮料瓶做高跷,家长与幼儿将家里的所有易拉罐和饮料瓶都收集出来,并与幼儿共同制作高跷。孩子们在园中看到自己与家长的作品,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激情高涨,参与性更强。

(3)积极开展“亲子民间游戏”。民间游戏流传一代又一代,在幼儿园积极开展的同时,要求家长们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来玩,一方面让他们彼此互相的学习,家长们把已会的游戏教孩子玩,孩子则把在幼儿园学会的游戏教大人玩,另一方画增进了彼此的情感。期间,我们还举行了民间游戏“亲子运动会”,进一步为孩子和家长创设交流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了大家所熟悉的《滚铁环》、《跳格格》、《点点触触》等等,让大家融入快乐的比赛中。

八、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在从事课题研究的几年时间里,在总课题组的引领下,课题组成员深入研究,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在民间游戏的创新改编、游戏和幼儿多元智能关系的研究、教师的教研能力提升等方面都大有收获。同时,积累了大量的游戏活动资料,编制了自己的园本教材。民间游戏已形成我园的一大特色。现将我们取得的成果列举如下,请总课题组检查验收:

1.民间游戏得到了创新

我们在整个课题研究中共收集四十多个民间游戏,分为体育类、益智类、语言类、艺术类并对这些游戏作了相应的创新改编并已经汇编成册,见《民间游戏集》。

2.以多元智能的方式带动幼儿全面发展

我们对开展的每一个游戏都进行了多元价值分析,发现通过丰富的游戏,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智力、体能都有较大提高,特别是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很快。我们已经制作大量供幼儿玩耍的游戏材料,整理出相关论文并编印成册,集体教学活动《抄蚕豆》向淮安市开放,受到同行们的一致好评,很多参观交流的老师都说“这些孩子的智力水平远远高于他们的年龄”我们课题班的孩子进入小学也很受欢迎,在学校里不论是体育运动、文艺表演、学习知识还是与人交往他们都出类拔萃、应对自如。 

3.做游戏、爱游戏形成幼儿园的特色。 

我们根据对民间游戏活动的经验,编制了分年龄段的《民间游戏方案集》、《户外民间游戏集》根据孩子们爱游戏的天性,我们还举行了举办“民间游戏亲子运动会”。我园的民间游戏馆,是孩子们的乐园,是成长的天地。

4.提升了教师专业能力。 

课题研究是一条线,我们不断针对实践中的难题开展教研,从一开始的游戏筛选、游戏组织到后来的游戏观察、游戏评析、整理论文,老师们的专业能力一步步提升,每位参加课题的老师都深有体会,她们说“现在读专业书籍的多了,游戏时拍照的多了”。作为课题的负责人,我更有体会老师们从“不会提问题,到会提问题,到会研究讨论解决问题”,她们已经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这些都得益于课题组的引领,我们确实在课题活动中学到很多。 

5.带动了园所的发展

经过4年的研究,本课题已有计划地完成了预期制定的研究目标,收集整理大量的民间游戏素材,并把积累的经验逐步向幼儿园实验班以外的其它班级推广运用,带动整个幼儿园的游戏水平不断提升。如:对全市开放的半日活动:在集体活动、游戏活动的观摩中受到领导、同行的一致好评。孩子们还把学到的游戏带到家庭中去和爸爸妈妈一起进行游戏,收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家长发现经过改变的民间游戏更适合孩子的发展需要。《民间游戏优秀教案集》我们也进行了推广,在新老师们对课堂的组织与把控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民间游戏集》的推广,使每个班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大胆设计出符合孩子发展所需的游戏。在教研活动时,骨干教师能带动新老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幼儿个差异体改编出新式玩法,让每个阶段的幼儿都能得到发展。

九、创新之处及反思:

1.内容上的创新。

研究中主要运用组合法、拓展法、发散引导法三种方法。组合法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游戏或动作技巧,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如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把“石头、剪子、布”、“抛纸球”、“跳格子”这三个游戏组合在一起,并由幼儿和教师共同制定新的游戏规则。拓展法是根据具体游戏的具体内容,在保持原有游戏结构完整的基础上,对其游戏的整个内容进行适宜的拓展。如“木头人”游戏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但由于其游戏的童谣内容虽有情趣却不太符合当代幼儿的精神,就需要将童谣进行改编并将整个游戏的内容作相应的拓展。发散引导法是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状况,引发其根据一个游戏项目发散想像出不同的游戏内容。如幼儿在“滚铁环”的游戏中,教师就可以积极鼓励和引导幼儿,发明出铁环的不同玩法。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幼儿民间游戏的内容更为丰富和灵活,更受孩子们的喜欢。

2.玩法上创新。

着重从游戏的组织形式、游戏人员参与的形式和材料投放的形式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在游戏的组织上,把一些不同类型的游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方法。在游戏人员的参与形式上,有些游戏可以采取混龄游戏的方式进行,如在开展“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时,在小班幼儿扮演小鸡的情况下,可以让小班幼儿去请中大班的幼儿分别扮演老鹰和鸡妈妈。

3.材料的创新。

在游戏材料投放的形式上,在尊重幼儿选择的同时,以投放天然的和半成品材料为主,并要尽力为幼儿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使幼儿能自发积极地动手动脑,让其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和制造出新的玩具,并制定出新的游戏规则与玩法。 其次,将民间游戏中不安全、不卫生材料加以改进,如“滚蛋珠”的游戏需要在地上挖洞,幼儿爬在地上玩,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我们改为在厚泡沫上挖洞,让幼儿在室内的地上玩。

只是尝试着做课题,所以在刚开始时觉得困难重重,课题活动开始后,怎样去观察孩子有民间游戏材料的互动情况?怎样从孩子的发展需要进行游戏玩法的改编与创如何合理利用身边民间游戏促进幼儿发展?幸好,有万校的帮助,终于从实践中摸索出一点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