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odal

蝴蝶的“小秘密”

案例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一直以来,我们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能紧紧围绕《纲要》的精神,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些外显的主动学习行为实际上是内在学习动机驱动的结果,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

案例描述:

<片断一>

春意盎然,孩子们每天都有十分充足户外活动时间。户外活动结束后,我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散步小作休息,忽然听到卞卞在大喊:“快看,快看,是蝴蝶,这里有一只蝴蝶。”孩子们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在了斌斌指的方向。严瑾说:“它好像在采花蜜。”旺旺说:“这是一只黄蝴蝶。”壮壮说:“我来捉住它…”“蝴蝶飞走了”“快追,快追…”孩子们都向蝴蝶飞走的方向追赶着……看来,孩子们对蝴蝶很感兴趣。

追赶了一阵,孩子们看蝴蝶飞远了,也就都停了下来,我让孩子们谈谈感受。孩子们有的说:“蝴蝶的颜色和花的颜色是一样的,都是黄色。”有的说:“它也像蜜蜂一样会采蜜。”谈论一番后,孩子们又提出了一些问题,如:“蝴蝶为什么要采蜜呢?”“蝴蝶是吃什么的?”“蝴蝶要飞到哪里去?”看来,孩子们对蝴蝶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我对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了大致的了解,我决定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鼓励他们继续探索。

<片断二>

午餐之后,是孩子们的自由活动时间,平时大家都喜欢在教室后面的走道上晒太阳,这两天,时常可以看到几个小朋友静静地趴在窗台上,朝着操场上的花丛中看,似乎还在找寻那只飞走的蝴蝶。

于是我特意把几盆自然角的盆景放到了窗台上,当天,果真孩子们就发现有一只蝴蝶飞进了我们教室,这次是一只粉绿色的,孩子们“呼啦”一下都停下了手上的“工作”,一起抬头看着蝴蝶,“快看啊,蝴蝶来我们教室了”,“这是一只绿蝴蝶”,“这只蝴蝶更大”……蝴蝶飞了一阵停在了区域游戏小超市里面,有几个小朋友正想站起来,“嘘,别过去”斌斌拦住了他们:“它会吓跑的。”

孩子们一下子静了下来,深怕蝴蝶被吓跑。但好奇的孩子们还是忍不住谈论开了,蝴蝶的颜色为什么有的黄色有的绿色,那蝴蝶它的家又是在哪里的。对于他们的疑问,我没有马上回答。我觉得,把知识灌输给孩子们对我来说很简单,但是引导他们自己发现答案会更有价值,于是,我鼓励孩子们大胆地说说自己的想法。

毛毛第一个小声说:“蝴蝶姑娘最爱漂亮,它喜欢打扮自己。”甜添说:“蝴蝶有好多种颜色,蝴蝶的颜色会变,它想变成什么颜色就可以变成什么颜色。”小宇说:“蝴蝶的颜色有保护作用的,我妈妈跟我说的。”毛毛好奇地问:“那么,蝴蝶的颜色怎样保护呢?它不是会飞呀?”我趁机把毛毛提出的问题和孩子们没有说到的“蝴蝶的生活习性”这两个问题留给了孩子们,要求孩子想办法解答这两个问题。他们有的说要问父母,有的准备上网查询,有的决定去书店。此时此刻,我发觉孩子们已开始进入“研究”状态了。

<片断三>

一周之后,孩子们出乎我的意料,搜索的许多资料,内容很丰富。他们互相传阅、交流,都想把自己知道的信息介绍给同伴。有关于蝴蝶的谜语(长相俊俏,爱舞爱跳,春花一开,它就来到),为了让孩子们兴趣高涨,我带他们来到幼儿园的科学发现室,在那里孩子们兴奋极了,因为看见了好多蝴蝶标本,解决了如何真实了解蝴蝶特征的困难,孩子每每到科发室,最多的就是跑去看看蝴蝶的标本,班级的图书角摆放了关于蝴蝶的书,孩子们一边看书,一边自由交流有关蝴蝶的信息,说到蝴蝶是昆虫;蝴蝶是从卵-幼虫-蛹-成虫(蝴蝶)变过来的;蝴蝶头顶上一对眼睛和触角,嘴巴是根长长的吸管,不吃食物时是卷起来的;两旁长有两对密布鳞片与纤毛的翅,因为鳞片的形状不同,并有各种色素颗粒,所以在光的发射下会变出很多种颜色,从而保护自己;蝴蝶的身体长长的,细细的,下面有脚,胸部有三对足。在交流的基础上,我引导孩子讨论蝴蝶和我们人类又有什么关系。毛毛说:“蝴蝶能够帮助果树传播花粉,等到花谢了,就能够结出果实来。”甜添说:“有的蝴蝶是不好的,它们是毛毛虫的时候是吃菜叶的。”“对,我爸爸在电脑上查了,有些蝴蝶是害虫,在小的时候,会破坏庄稼,不过,等它变成蝴蝶以后就变成益虫了。”斌斌也忍不住告诉大家他所了解到的知识。

<片断四>

周一来园时,我也给孩子们带去了我收集到的资料,一个关于“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视频,是来源于教材上的语言故事《毛毛虫》。孩子们一听,马上都欢呼起来,虽然他们都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对这一个变化过程还是十分感兴趣。活动中,我先让大家仔细观看了几遍整个变化的过程,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的理解,我们还尝试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蝴蝶的转变,孩子们先在垫子上学毛毛虫爬行;然后钻过圈,当作破茧成蝶;美丽的蝴蝶飞来了, “看,我是一只红蝴蝶”越越在学蝴蝶飞,“我是绿蝴蝶”“我是蓝蝴蝶”“我是花蝴蝶”“我是黑蝴蝶”……孩子们还用舞动的翅膀在打招呼呢,好开心!

案例分析 :

花蝴蝶这一案例中,通过生成主题“蝴蝶”,引导幼儿观察蝴蝶,并通过查找资料等多种方式,获得蝴蝶的外形、变化等相关的经验。在激发幼儿对蝴蝶的兴趣时,乐意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孩子们在关注、体验蝴蝶的同时,喜欢上蝴蝶,从而产生了想成为蝴蝶的好朋友的愿望,增强了保护昆虫的环保意识。

一、依据幼儿的兴趣、需要,选择具有教育价值并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作为探究对象,确定主题,适时切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幼儿天生好奇、好问、好探究,特别喜欢新奇事物。科学无处不在,幼儿身边一样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幼儿的科学探究要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捕捉孩子们的兴趣,巧妙地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探究的对象,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机会。本案例就是这样一个实例。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对孩子来说已经很平常,但对偶尔从头顶飞过的蝴蝶,孩子们显现出强烈的认知欲望,当许多孩子都表现出这样的特征时,就意味着一个有价值的兴趣热点正在酝酿形成。于是,我有意参与,积极推进,这样,当结束时,幼儿得到的不是一个个结论的知识,而是许多的好奇和疑问。同时,一个幼儿具有强烈探究动机的兴趣热点形成了,“蝴蝶的小秘密”这一教学主题也顺势确立了。

二、教师要支持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和幼儿一起经历观察、探究的过程。

幼儿在主题探究活动中,表现出自觉、积极和主动的学习特征,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认识、理解周围事物。比如案例中提到蝴蝶为什么有很多颜色,毛毛说:“蝴蝶姑娘最爱漂亮,它喜欢打扮自己。”幼儿出现困惑时,我们不能急于提供答案,而应尽可能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给予幼儿较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案例中,我基本上是以孩子的同伴和孩子活动的参与者的身份,观察、了解幼儿,并在这样的集体活动中,我也仍然作为一个支持者,把观察、谈论、寻求答案的任务都交给了孩子,并在必要时候为孩子的活动提供适当的帮助(比如提出寻求答案的建议;为孩子提供适当的材料)。通过上述的学习经历,幼儿获得了多方面感兴趣的认识,并且这些认识都是通过自身积极的努力而获得的。

总之,在幼儿的探究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对幼儿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应支持、引导幼儿借助身边周围环境、材料的资源,发现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引导他们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探究,从而提高幼儿的探究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