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odal

“借形想象”让美术活动更出彩 ——以大班美术创意制作活动《丝瓜创想》为例

【摘要】

陶行知先生说:“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这学期我们班的主题活动是《神奇的丝瓜》。我们幼儿园身处乡村,家家都有会种很多丝瓜,现在正好也处于早春,还有很多老丝瓜。老丝瓜去掉皮和籽就成了丝瓜筋,平时丝瓜筋多数成为家中洗碗、洗澡的工具,孩子很少有关注。然而丝瓜筋本身的的形态有长短粗细各不相同,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以卷、弯、折、剪等,此外丝瓜筋根据“老”的不同程度,软硬度也不同,非常适合进行美工制作活动。于是我便设计了这节美术活动《丝瓜创想》。

【关键词】

丝瓜 神奇 有趣

【正文】

在活动之前,我们发动幼儿积极的收集丝瓜筋,在收集的过程中让幼儿去了解丝瓜筋的作用,所以幼儿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丝瓜筋有什么用呢?”“老师会用丝瓜筋干什么呢”等等,换起了幼儿创作的热情和欲望。

课堂实录:

一、谜语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师:上搭棚,下搭棚,开黄花,结青龙。猜一种蔬菜。

二、介绍丝瓜筋及其用途

1.师:这是什么呢?丝瓜筋是丝瓜长成熟、枯萎之后,去掉外皮去掉籽,洗干净、晒干之后形成的。请你看一看,摸一摸,说说丝瓜筋是怎么样的?

幼:捏起来有点软软的。

幼:有像蜘蛛网一样的小洞洞。

幼:还可以卷起来的,你看!

课堂反响:我们通过PPT呈现,让幼儿了解丝瓜筋其实是丝瓜老了以后里面的经络,我们还为每位孩子都准备了一个丝瓜筋,让幼儿近距离接触,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在多感官刺激中,充分感知丝瓜筋可卷曲、富有弹性等特性,引发自我体验与自发表现。

2.师:别小看这丝瓜筋,用处可大啦,你们知道吗?

幼:我看见奶奶用它来洗碗的。

幼:还可以用来洗锅。

课堂反响:丝瓜筋是大家平时都能看到的,由丝瓜筋的用途导入,增加了幼儿的知识面,让幼儿知道丝瓜筋的用途除了有清洁的作用,还有保健、药用等等的用途。

三、欣赏丝瓜筋作品

1.出示丝瓜筋,引导幼儿从外形上想象。

师:刚才你们知道了丝瓜筋的作用,还有很多的发现,发现丝瓜筋捏起来有点软,有像网一样的缝隙,还能够变形,今天我们就要用丝瓜筋来变魔术。看,这个丝瓜筋像什么?可以把它装饰成什么东西?这个丝瓜筋切片可以做什么?

2.观察丝瓜筋制成的各种造型,幼儿想一想、说一说自己要制作的造型。

课堂反响:先引导孩子对单个丝瓜筋进行变形,孩子从开始的单个丝瓜筋的借形想象,慢慢地将丝瓜筋想象成某些东西的一个部分,需要增添组合,孩子的想象思维马上就打开了,然后再出示多个丝瓜筋进行组合想象,孩子的思维经历单向、多向等过程,作品也呈现多元化,孩子对于作品的造型都是经历从简单到复杂,教师需要给孩子充分地时间,层层递进去支架孩子的想象,增强她们的胆量及语言表达能力。

【评析】

在《丝瓜创想》活动中,我利用各种不同形状的丝瓜筋作品引起幼儿的兴趣,然后让孩子们分组玩玩、看看、想想、说说,讨论发现制作的方法和过程。幼儿通过自主学习、探索,逐步了解并讲述出来,一改以往教师示范,幼儿跟学的方法,让幼儿边观察边对比。这些“丝瓜筋”变成了一件件艺术作品,原来不起眼的“丝瓜筋”到了幼儿园就变成了宝,孩子们的想象力更丰富了,动手能力更强了,自信心更足了。孩子制作出一件件独特的艺术作品时,孩子们自然地进行交流,看到了孩子活动中的“玩中学,学中玩”,从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

幼儿园美术教学大致可包括绘画、手工和欣赏。对于乡土资源的开发和美术活动的开展中,以前,农村的家长们总是很反感收集一些材料,觉得这些破破烂烂的东西拿到幼儿园对孩子的发展有什么用呢?现在,每一次活动,孩子们都会有创意作品的呈现,这些“丝瓜筋”变成了一件件艺术作品,原来不起眼的“丝瓜筋”到了幼儿园就变成了宝,孩子们的想象力更丰富了,动手能力更强了,自信心更足了。以前,我们常常会看到在作品评价时,当孩子们拿着如同复制一样的作品,还硬着头皮为自己的作品赋予不一样的意义的尴尬。现在当孩子制作出一件件独特的艺术作品时,孩子们自然地进行交流。除了看到环境中的“乡土美”,更看到了孩子活动中的“乡土美、乡土乐”。家长从之前的排斥幼儿园材料收集到现在会主动配合老师加入乡土材料的收集,他们甚至会根据自己对于乡土材料的认识给老师提供一些收集、使用的建议。在乡土材料融入美术教学的实施中,加速了家长、社会与幼儿园的教育合力的形成,让他们也成为幼儿教育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力量。

在此次活动中,认识到自己的身份不止是教师,更是“学生”“设计者”等多个角色。完美的角色融合让课堂活动光彩熠熠,幼儿不再是过去被摆弄的“玩偶”,而真正成为课程中的主宰。活动中推动幼儿不断思、不断学,使幼儿的兴趣被激发,探索精神被激发,质疑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其实,幼儿提出问题使一种新的人是需要。力求让幼儿有一个氛围宽松的环境来产生“十万个为什么”。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如果成人对他们的“自由”稍作调度的话,相信孩子的潜能会无限放大。

幼儿在我们大人看来只是一个“小不点”,做事力不从心,就算是做也是“一片狼藉”,剩下则是由大人“收拾残局”,因此就有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他不会的,我们大人帮忙做了就好了”,“越俎代庖”的现象也由此而来。其实孩子虽小,也有思维、有行动,只欠一点成人给予的机会与自信。《指南》明确指出: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我对托班婴幼儿施行教学时一直秉承“幼儿是主角、而我只是策划者”的想法,教学过程中只起引导作用。比如在托班绘本阅读活动中,我会先让幼儿观察画面,初步了解到画面给予的信息刺激,然后根据2- 3岁幼儿的语言发展概况提出简单的问题“上面有什么?是什么颜色的?在干什么?”并进行逐一提问,而不是将所有问题一股脑全抛给幼儿,以便让幼儿有思考的时间。最后,在幼儿回馈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提炼并重复句型,让幼儿理解、掌握并学习运用与内化。

幼儿最明显的年龄特点就是爱问,“老师,这个是什么呀?”“老师,这个是怎么做的呀?”有时还会问“为什么呀?”幼儿的问题是永远提不完的,这说明他们渴望知识。过去是老师问幼儿答,十分的机械,而现在我鼓励、支持幼儿这样的“探究问题”,让幼儿经过观察后来问老师“为什么”,这样会让幼儿更有兴趣去了解周围事物。同时教师要做到对幼儿的“奇思妙想”给予大力支持,激发幼儿的主动创造力。我们要对她们的语言给予肯定,在此过程中虽然没有强调说一定要用上面方法进行操作,而是“放手”让幼儿自己去选择、去决定,用自己稚嫩的思维撞击出想象的“创作之花”。作为教师就应该鼓励、支持幼儿们的创造。让他们的“创作之花”怡然绽放。 

教师和家长都应保护幼儿的好奇心,给孩子们营造宽松、愉快的教育氛围,给予孩子们创造的自由。教育力求做到:有意地创设,有度地引导,有机地渗透,点燃幼儿智慧的火把。这样,我们的孩子就能自如地走向明天。 


参考文献:

[1]李明月,李德才.从实用主义教育到“生活教育”--杜威与陶行知教育理论之比较[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6).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贺建.中学生物教学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4]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