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odal

在实践中体验幼儿园生成课程的魅力

【摘要】在课程游戏化的推进下,生成课程逐渐走进了幼儿园的课堂。生成课程来源于孩子,教师发现孩子们感兴趣的或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抓住契机创造性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由于课程来源于生活,由于生成课程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确定性,所以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如何有效开展生成活动,本文以中班生成活动--一只脚的蜗牛为例,在实践中感受生成课程的魅力。

【关键词】生成课程   自主探究  快乐体验  

教师开展生成课程的存在的现状:大部分教师认同生成课程,能及时关注幼儿的兴趣,认为生成课程可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是对生成课程缺乏计划性。如何找到适合本年龄段或者班级的生成活动内容,活动目标的设计和要求也是生成课程的一个难点,其次生成课程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如何评价生成课程有效性?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们,所以大家谈生成就畏惧,不敢去设计活动,生怕出现错误。但是生成课程是对其预设课程进行补充和拓展,是幼儿学习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作为一线教师要敢于尝试,只有学得生动有效,才能发挥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激发孩子们创造的热情。本次活动内容是中班生成活动--一只脚的蜗牛,通过此次活动谈一谈自己班级开展生成课程的体会。

一、在生活和游戏中生找到教育契机

幼儿的学习应密切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探索的对象。一天晨间接待时,我班睿睿带来了一只蜗牛,小朋友立刻就被这位小客人吸引住了,小蜗牛似乎被吓着了,缩在壳里不肯出来,孩子们把它放在了桌子上,没会儿小蜗牛就慢慢的伸出了脑袋,孩子们高兴的欢呼起来。大宝说:“快看!蜗牛的头上有天线!”壮壮说:“蜗牛的壳真大呀!”“瞧!桌子上有一条线,是蜗牛吐的水吧!”熙熙惊讶地喊着。有的胆大的孩子伸出手摸蜗牛的头,小蜗牛立刻又把头缩到了壳里去了,“都怪你,小蜗牛生气了!”“小蜗牛是不是饿了?”“小蜗牛吃什么?”孩子们又关心起蜗牛的食物了,“蜗牛吃草,我在草丛里看见过小蜗牛!”壮壮自信的说。“不对,蜗牛吃小虫子!”大宝立刻反驳。大家讨论的很热烈,看着孩子们对蜗牛如此的感兴趣,我也不禁被感染了,为什么不一起来认识一下蜗牛的?孩子们发现一只小蜗牛并对它十分感兴趣,我及时组织幼儿开展蜗牛的主题活动。

二、把握生成主题重难点设计内容

蒙台梭利教育提出让幼儿自己做,给幼儿自我成长的机会。我充分利用幼儿感兴趣的认识蜗牛的问题,结合幼儿的基本经验,扩展成为集体教学活动内容。幼儿通过查找资料、讨论,并结合实践和课件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知道蜗牛爱吃什么?住在哪里?为什么它们要冬眠和夏眠?生成主题通过蜗牛的家、蜗牛长的什么样、蜗牛吃什么、蜗牛藏在哪里了、美丽的蜗牛五个活动设计,引导幼儿全面认识了解了蜗牛,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掌握学习的重难点。

三、在递进式的游戏活动中成长

活动设计一:《蜗牛的家》

活动目标: 通过交流帮助幼儿回忆抓蜗牛的情形,帮助幼儿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

活动准备:利用双休日鼓励家长带幼儿到室外寻找并捕捉蜗牛。

活动过程:

1.教师提问:你在哪里找到了蜗牛?

2.幼儿回答。(孩子们非常踊跃,有的说在草丛里,有的说在菜地里,幼儿说在墙角边。)

3.教师:小朋友说了这么多,蜗牛的家到底在那里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观看课件,在观看课件时小朋友非常认真,当课件上出现和他们找到蜗牛的地点一样时,他们都会大声欢呼:“我的蜗牛就是在这这里找到的!”)

4.幼儿讨论,(讨论的气氛很很热烈,大家互相交流,对蜗牛的家在哪里有争议。)

5.教师小结。(对于小朋友的答案给予肯定,引导幼儿知道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有植物的环境中生活。蜗牛的家并没有固定的地方。)

6.幼儿绘画:“蜗牛的家”

评析:小朋友对于蜗牛的“家”很感兴趣,在家长的配合下捉到了不少蜗牛,但是刚开始对幼儿造成困惑的是蜗牛的“家”很多,到底哪里才才是蜗牛的“家”呢?在通过现场探索观察,结合课件及老师的总结后知道蜗牛的家没有固定,它们喜欢潮湿、阴暗、泥土疏松有植物的地方。通过这次活动增进了家长和幼儿的亲子间的关系,同时幼儿有很好的理解了蜗牛生活环境,通过自身的实践来找寻到答案,同时又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使幼儿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掌握很好,目标达成度很好。

活动设计二:《蜗牛长的什么样》

活动目标

1.认识蜗牛,了解蜗牛的的外形特征。

2.能大胆观察蜗牛,体验观察的乐趣。

活动准备:人手一只蜗牛、一个放大镜。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教师提问: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幼儿观察并讨论。(幼儿观察的很仔细,有的说蜗牛的壳是是一圈一圈的,有的说蜗牛身体很软,有的利用放大镜观察到蜗牛的眼睛,还发现蜗牛的触角是可以伸缩的。)

2.教师再次提问:蜗牛是怎样走路的?它的脚在哪里?幼儿讨论。(幼儿讨论的很热列,有争议。有的说蜗牛没有脚,是用身体走路的;有的说蜗牛有脚,但具体说不出脚在哪里。)

3.利用实物投影仪来观察蜗牛。充分发挥投影仪的功效,让幼儿可以更仔细的观察蜗牛的身体。(通过观察发现了蜗牛是有脚的,而且是一只脚,就像鞋底一样。同时还发现到蜗牛是有两对触角的,触角前圆圆的突出就是它的眼睛,这是幼儿之前没有观察到的,给大家带来了疑问。)

4.观看课件,了解蜗牛触角的功能、蜗牛的眼睛及身体结构。

5.师生共同小结:蜗牛长有两对触角,硬硬的壳,软软的身体,只有一只脚。

6.用橡皮泥塑造蜗牛。(小朋友们塑造了许多形象逼真的蜗牛,同时也是对认识蜗牛的加深。)

评析:幼儿的观察是随自身的兴趣产生或结束的,所以作为教师我适当引导让幼儿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活动中幼儿非常投入,他们从小小的发现中找到了观察的乐趣,增加了自信心。在塑造蜗牛的环节中,孩子们用自己的小手捏出一个个可爱的蜗牛,既满足了幼儿爱动手造作的特点又是对知识的巩固。幼儿对蜗牛的认识掌握较好。

活动设计三:《蜗牛吃什么》

活动目标

1.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探索,从而懂得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2.有初步的探索问题的能力。

3.了解蜗牛和人的关系,知道蜗牛是对人类有害的动物。

活动准备:

1.青菜叶子、虫子、水果、肉等。

2.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书、网络查找蜗牛爱吃的食物。

活动过程

1.请小朋友自己说说蜗牛爱吃的食物。

2.引导幼儿可以通过尝试给蜗牛投喂食物,观察他们]的进食情况,了解它们爱吃哪些食物

3.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补充观察了解不到的情况。(蜗牛爱吃青菜叶、植物的根茎等。)

4.了解蜗牛和人类的关系。通过蜗牛的食物知道蜗牛是对人类有害的,会破坏我们的植物物,给人类造成损失。

评析:蜗牛吃什么是幼儿关注的一个问题,所以能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尤其是当幼儿喂蜗牛吃东西时,他们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但是当发现蜗牛不愿吃他们手中的食物时非常伤心,当有的孩子发现蜗牛开始吃菜叶时高兴得手舞足蹈。只是当知道蜗牛是对人类有害时,他们]又非常失望望,他们是那样喜欢小蜗牛,相信不过孩子们会慢慢正确对待蜗牛,相信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真的是有所收获的。

活动设计四:《蜗牛藏在哪里了》

活动目标:

1.了解蜗牛要冬眠和夏眠的习性。

2.了解蜗牛的种类。

活动准备

1.有关蜗牛生活习性的录像。

2.幼儿查找蜗牛的种类。

活动过程

1.教师:为什么最近我们找不到蜗牛了?(幼儿有的说蜗牛躲起来了,有的说蜗牛在睡觉,还有的说蜗牛死了,孩子们对此都很疑惑。)

2.教师:让我们一起来找出这个秘密。(观看录像。)

3.幼儿讨论。通过观看录像,小朋友知道蜗牛是要冬眠和夏眠的,有的孩子说怪不得我们找不到蜗牛,原来它们睡觉了。有的说我知道青蛙是要冬眠的,有的说蛇也要冬眠。还有一位小朋友说蜗牛太懒了,天冷不出来,天热也藏起来,立刻大家都开始埋怨起蜗牛了,有的孩子还表扬起自己“我冬天都不怕冷!”“对,夏天我还去游泳呢!”小朋友对蜗牛的认识在讨论中不断加深。

4.教师小结:由于蜗牛你还知道哪些不一样的蜗牛?幼儿展示查找的资料。(有会吐丝的蜗牛、会游泳的蜗牛等。)

5.把幼儿找到的资料汇集,布置成展板共幼儿欣赏。

评析:对于蜗牛会冬眠、夏眠小朋友很惊奇,所以在活动中他们表现得有些激动,有的孩子还把蜗牛拟人化了,认为蜗牛是太懒了,还把自己作为榜样让蜗牛学习。没想到蜗牛还激发了孩子们的勇敢,这是我在设计目标时所没想到的,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在了解蜗牛的种类时孩子们非常的积极主动地向大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当看到有的小朋友和自己找到相同的蜗牛时会激动地在一起进行比较。大家在活动中互相学习到了知识,对蜗牛的种类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为了加深对蜗牛种类的认识,我还请小朋友把资料汇集在展板上,同时也是对孩子们的一种肯定与激励。

活动设计五:《美丽的蜗牛》

活动目标

通过用不同的形式来塑造蜗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橡皮泥、彩笔、颜料、毛线、彩纸等。

活动过程

1.美丽的春天来到了,小蜗牛也出来了,它们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把蜗牛变出来吧。

2.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塑造蜗牛。(小朋友用橡皮泥来塑造蜗牛比较熟练,对于用颜料、和毛线还不太敢尝试,所以我鼓励他们大胆些,并和和他们一起来做,当我发现有的孩子把毛线围成圈圈当作蜗牛壳时立刻表扬他,还向他讨教,别的孩子也不敢示弱,也开始动手来做,有的还用用手指点画,有的撕撕画,创造热情很高。)

3.将幼儿的作品粘贴在墙上,布置成墙饰

4.大家一起来评价作品。

评析:培养幼儿的动手创造能力是纲要提出的要求,在孩子们对蜗牛熟悉了以后再请他们来创造蜗牛,孩子们刚开始还有些放不开,通过我的及时表扬和鼓励,很快就投入到创造的乐趣当中了。作品做出来以后效果很好,颜色鲜艳、形象,孩子们自己也很兴奋,他们叽叽喳喳的围在一起讨论,共同评价大家的作品。看到他们的作品我也十分开心,活动取得了成功。

四、通过反思学有所成教有所得

蜗牛是孩子们经常见到的一种动物,从他们发现蜗牛到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他们探究。通过观察探索认识了解了蜗牛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并进行了创造性的装饰。在活动中孩子们积极热情,专注地投入到各个活动中去,得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1.生成活动的尝试让幼儿得到更全面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十分倡导教育活动的预设与生成的融合。比起以往教学的单一、沉闷和程式化,生成式的主题教育更符合幼儿的发展需求。我充分利用幼儿感兴趣的认识蜗牛的问题,结合幼儿的基本经验,扩展成丰富的活动内容,生成有效的教育活动。幼儿通过蜗牛的家、蜗牛长的什么样、蜗牛吃什么、蜗牛藏在哪里了、美丽的蜗牛五个活动设计,全面认识了解了蜗牛。

2.生成活动更富有弹性,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把握“粗”和“精”的关系。

教学中我周密思考,深入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尽可能多地预想在执行教案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精”。同时把握好教学目标,做到“粗”。例如:幼儿在观察蜗牛的脚时发生了一些争执,我没有先肯定或否定谁,而是请他们用实物投影仪来进一步观察蜗牛,很快就有幼儿看到了蜗牛的脚,此时我再利用录像短片来加深认识,孩子们对蜗牛脚的认识已经很深刻了。

3.生成活动中敢于放手,让幼儿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以往进行组织活动时总是这不敢,那不敢,生怕怕孩子打乱了正常的教学,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适当的放手会更加活跃学习气氛,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更高。允许他们大胆讨论,多给一些思考的空间,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会使幼儿得到更多的信息。在认识蜗牛时孩子们互相交流自己找到的知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一会儿就把蜗牛的特征基本说出来了,我再加以补充,很快幼儿就掌握了。

五、真切感受生成课程无限魅力

1.自主生成的课程更受孩子的欢迎。通过这次生成课的活动,我发现幼儿在活动中特别感兴趣,因为这是孩子们从自我发现的兴趣点开始的一段“探险之旅。”从寻找蜗牛的家引发幼儿学习兴趣,到了解蜗牛的习性,以及最后的作品展示,都是由孩子自主探索,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教师根据中班幼儿的好奇、好问、好学的特点,不断引导他们通过活动对小蜗牛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

2.生成活动的目标根据孩子对事物的认识情况来设定。之前所担心的不知道如何设计活动目标,并没有对活动的开展造成阻碍。沿着孩子的探索之旅走下去,每一次的活动目标都凸显的特别清晰,促使本次活动开展的特别顺利。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的需求,做一个善于思考的老师,这是特别重要的。

3.遵循幼儿能力的发展特点开展活动。生成课程是应该遵循什么原则?我想以孩子的兴趣和发展需求以及生活经验为目标,不失为是最好的原则,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通过一次次探究体验,孩子们的兴趣一直不减,每一次的活动都对孩子们经验和能力有所促进,无论是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都在不断地提升。

生成式主题活动的开展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看到了孩子的潜力,教师师就应该做个有心人,使教学活动更贴近幼儿的经验与生活。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也是课程游戏化的精髓所在。通过这一次对生成课程的尝试,我真切感受到生成课程的魅力。我们一线教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有所突破,才能为每个孩子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因人施教地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自主体验的满足和成功。

【参考文献】

[1] 伊丽莎白(贝蒂)琼斯,约翰·尼莫,生成课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宋宜,霍力岩,儿童主题博物馆-不一样的探究和艺术表征[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