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音乐游戏的的音乐选自南师大艺术中的大班音乐欣赏《狮王进行曲》。在对乐曲的节奏和特点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后,游戏的情节进行了新的设计,以大狮子、小动物为主要游戏角色展开,配合故事情节,音乐改编成ABAC结构,教师还给这个游戏设计了一组动作模型。这组动作模型在活动进行前教给幼儿,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将引导幼儿用游戏动作替换动作模型,学玩音乐游戏《大狮子和小动物》,从而体现音乐游戏音乐性、游戏性、审美性的特点。
关键词:音乐游戏
案例描述:
一、活动开始的环节复习歌曲《大野狼》
让孩子们用不同的情绪表现歌第一段中,大野狼吃兔又吃羊,很是威风神气;第二段中森林里大树被砍掉,大野狼对自己快要死光光感觉很伤心无奈
反思:在活动的一开始安排了复习歌曲的环节,遵循了音乐教学的三段式模式。选择的歌曲《大野狼》可以和本次活动的内容进行自然的过渡。
二、 进入学玩游戏《狮王和小动物》
幼儿跟随音乐复习身体律动。在A段音乐中,做拍手(四次)表示狮子走路,拍腿一次静止表示小动物边石头的动作模型,在B段音乐在中,做摸头表示害怕,摇头表示得意的动作模型,在C段音乐中,做左看有看,双手握拳连续绕圈表示跑,最后一拍拍手表示关门的动作模型。
反思:在进行正式的音乐游戏学习之前,教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复习动作模型的动作,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幼儿回忆动作模型动作,另一方面是进迁移幼儿的已有经验与本次活动进行经验对接。
1.结合音乐教师把游戏的内容创编成了一个故事:森林里的小动物很喜欢和狮子玩捉迷藏的游戏,有一天狮子出门找东西吃,小动物们悄悄地跟在后面。当狮子回头张望的时候,小动物会变成大石头,一动也不动。当狮子没发现小动物气的大吼的时候,小动物会害怕的蹲下。当狮子唉声叹气的时候,小动物会得意地扭一扭、笑一笑,朝狮子扮鬼脸。小动物继续跟着狮子走走走走,变成小花石头;走走走走,变成大老虎石头;走走走走,变成小兔石头。最后小动物左瞧瞧右看看,被狮子发现啦,赶紧跑回家关上了门。
反思:教师讲述故事的时候要控制讲述的速度,尽量把故事情节放在合适的乐段里讲述,这样做的目的是给幼儿隐性的暗示,提示幼儿每一段音乐里说的事情,为幼儿理解音乐、创编游戏动作做铺垫。同时,教师讲述时的“小动物会得意地扭一扭、笑一笑,朝狮子扮鬼脸”“走走走走,变成小花石头;走走走走,变成大老虎石头;走走走走,变成小兔石头。”这样的语言为幼儿创编高兴的动作和静止造型提供了线。
2.通过故事结合A段音乐,让孩子们学习游戏动作,创编小动物的静止造型动作。教师:故事里的狮子出门找东西吃,小动物悄悄地跟在后面,当狮子回头张望的时候,小动物会怎么样(变成大石头)?你们会不会变成大石头呢?那我数一二三,你们变成大石头给我看一看(幼儿变成各种造型的大石头)教师又问:他变成了什么石头?有没有动?他变成大石头以后一动也没用动,伪装得非常好,这样肯定能骗过狮子。(教师提取1~2个造型进行反馈,让幼儿知道可以做什么类型的动作造型,摆好造型以后就不能动了)
反思:教师数“一二三”的口令给了幼儿思考一个动作造型的时间,同时,当所有的孩子一起摆出静止造型的时候,对于孩子来说是没有心理压力和负担的,孩子会很愿意参与到活动中来。教师在所有的静止造型中选取1~2个进行反馈,给了孩子创编的线索,并用游戏化的语言提醒孩子,让幼儿知道摆了造型以后就不能再动了。
3.幼儿跟随教师唱谱的节奏做出走路、变成大石头的游戏动作。向幼儿逐步提出要求:小动物既然是悄悄跟在狮子后面的,那么走路就要发(非常非常轻),在狮子每一次回头的时候,我们都要变成不一样的大石头。(跟音乐,教师用动作语言进行提示)
反思:跟随音乐游戏的时候,教师和幼儿一起做A段的游戏动作,并用语言“走走走走变——”的方式暗示音乐的节奏,提醒幼儿变静止造型的时间。
4.结合B段音乐,学习游戏动作,创编小动物得意的样子。
教师:狮子没找到东西吃气的大吼的时候,小动物是怎么做的?蹲下的时候能不能发出声音?小动物看狮子没发现自己,很高兴很得意,你高兴的时候会做什么动作?幼儿:在教师情境性的语言引导下创编高兴得意地游戏动作。教师:这一次我们再来跟着音乐玩一玩,记得当狮子大吼的时候,小动物要(赶紧蹲下),狮子没发现,可以做一做高兴的动作。(跟音乐游戏,教师在B段音乐时做动作语言提示)幼儿:听音乐做ABA段的游戏动作,C段继续做动作模型动作。最后加入C段动作,完整游戏。教师:最后小动物左瞧瞧右看看,知道狮子发现自己了,就赶紧跑回了家。小动物是什么时候跑的?(看完以后跑的),跑回家以后还要记得(关上门)。跑的时候也不能发出声音,不然狮子会听着声音找到你!
反思:最后一段音乐狮子要追小动物,在这种追逐的游戏中,幼儿的情绪容易兴奋,容易大声喊叫,这样就会影响对音乐的倾听。教师用情景化的语言提示孩子最后追逐的时候要听音乐游戏,不能大声喊叫。
5、教师扮演狮子,幼儿扮演小动物,在座位上分角色进行游戏。
教师:这一次我来做狮子,你们来做小动物。当狮子回头的时候我们会(变成各种造型的大石头,一动也不能动)。当狮子大吼的时候,我们会(吓得蹲下来)。狮子没发现我们,可以做一做高兴的动作。最后狮子大吼一声追过来的时候,我们要赶紧跑回去关上门。(教师背对幼儿扮演狮子,动作语言退位)
幼儿:跟随教师听音乐坐在座位上扮演小动物,做完整的游戏动作。
反思:这里的分角色进行游戏,从两个游戏角色来说,从音乐一开始就是分离的。教师扮演狮子的时候,幼儿需要自己听音乐做出相应的游戏动作。此时如果把幼儿一下子就放在散点的环境中,幼儿会变得兴奋,从而忽略的音乐和游戏本身。
6、配班教师扮演狮子,幼儿扮演小动物,在空的地方散点进行游戏。
教师:又有一只狮子找东西吃了,看看狮子在哪里?(配班老师带着狮子头饰扮演狮子)马上我们要跟着狮子到森林里去了,森林在哪里?(中间的空地)我们的家在哪里?(座位上)
幼儿:跟随音乐散点进行游戏。
反思:散点游戏时,狮子在前,小动物在后。如果主班老师扮演狮子,那么主班老师就无法关注到孩子的反应和表现,所以这里请了配班老师扮演狮子。主班老师和幼儿一起扮演小动物,随乐游戏。
7、请客人老师扮演小动物,增加狮子数量,在空的地方散点进行游戏。
教师:现在,又有一只饥饿的狮子来找东西吃了,你们跟在后面,可千万不能被狮子发现哦!
幼儿:再一次跟随音乐完整游戏。
三、对活动的整体反思:
1、注重幼儿审美经验与年段特点的组织实施
第一次设计试教的启示:在第一次的试教中,三段音乐中的A、B两段音乐是分段呈现来引导幼儿学习游戏动作的。但音乐的分段呈现方式不能给幼儿完整的音乐感受和游戏体验。另外,A段的设计是狮子走两步回一次头,对于幼儿扮演的小动物来说脚步太过沉重,不符合小动物的形象,而且在散点游戏时,空间位置的移动不够。
第二次设计试教的改进:对活动进行调整,将狮子走两步一回头改为走四步一回头,在学习A段动作时用游戏动作替换动作模型,B段C段仍然做动作模型的动作,然后依次替换,每遍的欣赏学习都给与幼儿完整的音乐体验。但游戏动作从一开始就是两个角色分离的,当最后教师扮演狮子在前,幼儿扮演小动物在后的时候,教师就不能兼顾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和表现。
第三次设计试教的调整:根据上一次试教中出现的在游戏时教师不能兼顾幼儿表现的问题,可以请配班老师当大狮子,教师和幼儿一起扮演小动物,这样既能关注到幼儿,又能参与到游戏中给幼儿以提示,降低了幼儿游戏的难度。
第四次教研汇报的反思:结合前几次试教活动的经验,在区音乐组进行了教研展示,教学程序的组织上,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教师重难点的把握和退位都是比较到位的。就是在个别幼儿变成大石头以后总是动的行为表现上,教师过于强调了“狮子回头的时候小动物就变成大石头不能再动了。”在这里,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忽略。
2、把握音乐游戏教学审美过程的策略设计
(1)、借助迁移经验、抓取同伴榜样、及时反馈练习,营造分享美感氛围等策略,支持幼儿创编动作及多种形态的静止造型。
(2)、在把握游戏玩法与规则的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了情境化的语言、逐渐累加的动作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体现教与学的适宜性,让幼儿学会独立、自主地听音乐玩游戏。
【游戏资料附件】
1、游戏音乐
前奏:1=C 4/4
5 6 5 6 ︱ 5 6 5 6 ︱
A段:1=C 4/4
6 3 3 3 4. 3 2 3 ︳1767 1 2 7 – ︳6 3 3 3 4. 3 2 3 ︳1232 1 7
1 – ︳6 3 3 3 4. 3 2 3 ︱ 1767 1 2 7 – ︳6 3 3 3 4. 3 2 3 ︳
1232 1 7 1 – ︳
B段:1=C 4/4
3456 7123 4321 7654 ︳3 33 3 3 3 3 ︳3456 7123 4321 7654
︱3 33 3 3 3 3 ︳6712 3456 7654 3217 ︱ 6 33 3 3 4 4 ︱6712
3456 7654 3217 ︱ 6 33 3 3 4 4 ︱
C段:1=C 4/4
6 7 1 3 ︱ 6 7 1 3 ︱ 344556 671122 ︱ 3 3 6 0 ‖
2、游戏玩法
A段:狮子出门找东西吃,小动物悄悄跟在后面。当狮子回头张望的时候,小动物立即变成各种造型的大石头。
B段:狮子找不到东西吃气得大声吼叫,小动物吓得抱头蹲下。狮子唉声叹气地揉揉肚子,小动物得意的笑一笑、扭一扭、做鬼脸……
A段:小动物继续跟在狮子后面走,当狮子回头张望的时候,小动物变成各种造型的大石头。
C段:狮子左看看右看看,发现了小动物立即去追,小动物看见狮子追过来了赶紧跑回家关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