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odal

简单的游戏 不简单的发展——走进大班益智区《我们的万里长城》

一、问题提出:

对幼儿来说,班级益智区是充满好奇并极具挑战的,他们通过操作材料进行逻辑思维活动,养成爱动脑筋的习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习发展,形成多种学习品质。《指南》指出:游戏材料和幼儿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关系,材料的种类特点能刺激幼儿的行为方式,幼儿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在大班益智区《我们的万里长城》中,在将近一周的游戏时间内,孩子们齐心筑造万里长城。那么,在游戏中,教师该如何投放丰富而适宜的材料才能更好的支持幼儿探究性学习、促进幼儿发展呢?

二、案例描述:

(一)回放游戏初期

1.观察时间:2016.4.18-4.20(9:55-10:35)

2.观察地点:大二班益智区《聪明屋》

3.观察对象:一组幼儿

4.投放材料:报纸、剪刀、胶水、卡纸

5.观察目的:观察幼儿对新投放材料的兴趣度,材料是否适合大班幼儿年龄水平。

6.记录过程:

连续三天的小组活动,孩子们拼贴长城的城墙,会目测大小均等进行熟练剪贴。操作方式也由单一的自我实践走向合作分工;城砖的形状由最初大小不一走向有意识的几近相似,粘贴的城砖拼贴方法从杂乱无序走向整齐有序。在小组游戏后的分享交流中,教师将拼城砖游戏充分展开说,提出问题:今天她们拼贴的城砖你们有什么发现?针对城砖的排序方式孩子们谈经验,同时,教师组织孩子欣赏长城的城砖以及现代大厦的外瓷砖拼贴的排列规律,丰富孩子的经验,调动全班孩子参与这个小组活动的积极性,

(二)直击游戏现场

1.观察时间:2016.4.22(9:55-10:35)

2.观察地点:大二班益智区《聪明屋》

3.观察对象:西西和丁丁

4.投放材料:报纸、剪刀、胶水、卡纸

5.观察目的:观察大班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品质,寻找闪光点。

6.观察情境:西西和丁丁本周第二次进入聪明屋。

7.活动过程:

今天选择小组活动时,西西和丁丁又一次走进这个益智区,这次新材料提供了城墙的图片,她们很熟练的使用剪刀剪出一块块方砖,规整的黏贴在城墙上,丁丁一排一排整整齐齐,西西依照教师提供的城墙图片,采用错位方法拼贴城砖,此刻她们都在认真专注的做着,一刻不停歇,也不说一句话。  

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然然走过他们身边瞧了一眼,笑着说:“你们也太慢了吧,这么长时间才做完这两小段,要我来一起帮忙吗?”西西回过头来说:“我们自己行,不需要。”说完又低头做起来。

过了好久,她悄悄对丁丁说:“丁丁,我们这样一块一块剪真的太慢,你有什么好办法?”丁丁停下手,紧皱眉头思考着,很快无奈的摇摇头,又继续忙起来。西西拿着报纸翻来翻去的捣鼓着,已无心拼城砖了,老师发现了走了过来,西西赶紧寻求帮助,但是老师却摸摸她的头说:“自己想办法,相信你可以的。”说完便微笑着离开了,报纸在西西的手中被折成了一个小长方行,在丁丁的催促下,她打开报纸准备继续剪,这时她惊喜的发现报纸上出现了许多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她欣喜若狂的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丁丁,丁丁也来劲了说:我来试试把他们都剪下来。他从报纸中间剪开,随即按照折痕一一剪下,果然一下子剪出很多长方形,节省好多时间。西西开始尝试将一张报纸多层折叠,老师走过来表扬了她。  

听了老师的鼓励与表她使劲剪终于剪出了好多个大小相同的长方形,大功告成。看到边缘不太整齐,她接下来又尝试不同的折法,两张报纸、三张报纸叠起来剪,越做越顺手,丁丁也参与进来,他们动作非常迅速,很快完成了教室窗边那一大段的城墙。此刻城墙的城砖大小相同,黏贴整齐,效果非常精彩。她们仍然在乐此不疲的剪、贴,忙活着。

8.成果展示:几十平米的活动室,长城沿着四周墙面及窗台,一直顺延至盥洗室、走廊,每个角落都有长城了影子,都有孩子的手笔,这项庞大的工程在历时一周的时间内完工,梦想的成功,快乐的喜悦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满足感。

三、分析思考

(一)发生了什么?

完美搭档(西西和丁丁)选择区域→熟练剪贴→同伴介入→西西求助→自己探究→惊喜发现→共同完梦→体验喜悦。

(二)看到了什么?

1.看到孩子经验的重组与整合

孩子的经验是在不断重复游戏的基础上重组和整合起来的。在这次游戏中,我们看到孩子再现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首先,西西在拼贴时已开始有意识的关注拼贴规律,并以教师提供的新材料为参照尝试错位拼贴,丁丁在其后也将错位拼贴经验运用在自己的活动中。其次,对折后的图形对称他们在美工活动中已有接触,之前的剪小砖都是凭感觉目测大小一一剪下,自从发现多次对折后出现大小一致的图形时,迅速将这一经验迁移到墙砖的剪贴中,而且能多次尝试不同次数的对折带来的变化,体验乐趣。

2.看到孩子的学习品质

每个孩子一出生就是有能力、有自信的主动学习者。在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她们优秀的学习品质,如: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勇于探究、乐于创造、自信合作等等。游戏中,他们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同伴然然的的质疑和评价推动西西勇于挑战,尝试不同的方法剪出数量不等大小相同的方形,专注时间3分钟,不放弃,勇往直前,并与同伴分享快乐。

3.看到内容的多元融合

看到了“筑造万里长城”是一个低结构的科学领域活动,教师提供的仅仅几样普通常见的材料,孩子们做出如此庞大的城墙。有美工活动、科学探究、数经验和社会大家一起合作,做的过程中发现了城砖的排列的结构有十字缝、齿码缝。《指南》目标部分提到大班孩子能主动发起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社会);能发现简单的排列规律,并尝试创造新的排列规律,在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科学);能用工具材料或不同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象(艺术)。这些目标在游戏中均有体现,孩子在活动中慢慢经历,乐于探究,和同伴一起完成梦想。

4.看到师生共建的环境

探索活动所需要的时间、空间、材料都是教师与孩子共同生成的,几十平米的活动室,我们看到长城沿着四周墙面及窗台,一直顺延至盥洗室、走廊,每个角落都有长城了影子,都有孩子的手笔,这项庞大的工程在历时一周,长城梦想的成功,快乐的喜悦,让每个孩子和教师都获得满足感,这才是儿童与教师真正共建的环境和过程。

(三)悟到了什么?

1.“交流分享”改变幼儿学习方式。

游戏后的分享交流是教师指导作用的突出体现,它集中了观察、判断、回应、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对幼儿共性特点及其差异性的把握等专业能力,它与教师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关。在初次游戏后的分享交流中,教师选取拼贴城墙作为交流的重点,针对城砖的排列规律与孩子交流经验,同时欣赏长城城砖及现代大厦的外瓷砖排列规律,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丰富了孩子的学习经验,调动了全班孩子参与这个游戏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孩子进一步深入探究创新作了铺垫。

2.思想转变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策略回应技巧是推进孩子游戏发展的重要因素,活动中教师巧妙使用回应技巧,陪伴游戏、倾听问题、微笑和适合的鼓励等来回应和了解孩子的方法。她先走近孩子观察游戏情况,发现问题后,再走进孩子内心与其对话,站在孩子的立场来思考问题,深入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如今教师们在《指南》引领下,教育理念正在发生转变,“以生为本”、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应孩子发展需要,恰当适宜地他们提供支持,在游戏中与孩子一起学习、共同发展,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在益智区《我们的万里长城》游戏中,班级教师带着欣赏、接纳的眼光与孩子沟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们心中的想法,孩子们专注自信,为追求梦想勇往直前,由衷为他们这种精神喝彩!在游戏学习的旅程中,教师和孩子是共同的旅行者,让我们走进孩子内心,尽享沿途风景,以《指南》为舞,与幼儿同行,在简单的游戏中,各获取不简单的发展!

四、案例评析

该案例选择了大班益智区,采用定点观察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教师了解某个区域幼儿游戏的全过程,以便把握幼儿游戏的兴趣、水平等。

任何游戏,对教师来说,游戏材料都是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物化体现;对幼儿来说游戏材料是主动建构经验和认识周围世界的中介和桥梁。此案例中,教师提供了低结构的材料——废报纸、卡纸,让幼儿通过实际剪贴、排列,发现对折后剪及排列规律所带来的神奇变化,让我们看到了适宜材料引发幼儿的有效活动和学习。

(一)注重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在游戏区投放丰富而又适宜的游戏材料是幼儿教师的一项专业基本功,针对本案例提出的 “在游戏中,教师如何投放丰富而适宜的材料才能更好的支持幼儿探究性学习、促进幼儿发展”这一问题 ,教师面对相同年龄段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一定要注重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1.投放的材料要有层次性

教师投放材料的层次性,有利于所有幼儿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发展。如: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提供画好短线的纸,让幼儿练习一刀剪断,要求相对较低;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提供线段长一些的练习纸,让幼儿练习连续剪,要求又有所提高。对于被剪贴的报纸或卡纸也可以提供大小不一、厚薄不同的多种品种,让材料的多样性带给孩子更多的挑战。同时还可以把这个区域里不同难易程度的材料放到框子里,贴上不同的标志,如,一颗星材料、二颗星材料、三颗星材料等,以供幼儿自主选择。如果投放的材料有了不同的挑战性,这样就可以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注重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发展。

2.增加的材料要有挑战性。

教师可以不断的对原材料进行抽取和添加,这既是对原有材料的提升和创新,又能以新的任务吸引幼儿。如,在贴好墙砖的板块上随意抽取一块或几块砖,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添补完整;另外还可以在贴好墙砖的板块上更换几块砖,让幼儿发现问题,自己探索,这样才能更好的利用原材料。

(二)注重以“问题”为导引,注重经验建构

游戏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途径,游戏是教与学的基本途径。游戏中,教师要以具有“发展适应性”的新型学习形式,注重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主动学习的本质是以“问题”为导引的经验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幼儿的主动学习不仅要求有具体的学习材料可以“操作”,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够引起幼儿产生“问题”或“认知冲突”的情景。案例中,幼儿在同伴介入质疑后出现困惑,产生问题,于是,在同伴和教师支持引导下,他们开始围绕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展开师幼互动和对话,构建新经验。

(评析者:江苏省特级教师   江苏省第二师范学院教授 田素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