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odal

大班区域游戏观察案例《一架相机的“诞生”》

【问题提示】

《指南》中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孩子主要的学习方式。自由、自发和自主是孩子游戏的本质,在幼儿园里,很多时候老师会预先设置各种游戏区,根据孩子年龄特点预设游戏的目标,同时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虽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某个游戏区,但是这样的游戏是否真正体现了孩子游戏的自主性、创造性?孩子在这样预设的游戏中是否真正快乐,得到充分的自主发展呢?

【案例描述】

上午游戏时间,孩子们都在自己选择的游戏区玩着,序序今天扮演的是自由人。序序一个人安静的站在“照相馆”旁的窗边。

老师问序序:“你在玩什么游戏?”序序说:“我是自由人,我想帮小朋友拍照片,等尧尧拍好了就把照相机借给我。”

过了一会,序序仍然站在窗边,他转头看向右前方的理发店方向,继续等待。两分钟过后,序序站在窗边,低头看着窗边悬挂的东西。

一会序序走到照相馆的冲洗间,萱萱问:“你干什么呀?”序序说:“我没有照相机拍照片。”“哦!”说完萱萱就去玩游戏了。序序大约五秒种后跑向百宝箱,只见他在百宝箱里翻弄着,拿出一个方形的盒子看了一下放了回去,又拿出一个卷纸芯筒看看……最后他拿着一个绿色的圆形薯片桶放在眼睛前方。

接着序序跑到建筑区,大声喊:“小朋友们,我要给你们拍张照片!”建筑区里的彤彤、圆圆等几位孩子没有理睬。这时嘉嘉走过来说:“这个不是照相机,照相机没有圆形的对不对?其实照相机是方形的,知道吧?”序序说:“那你见过长圆形的照相机吗?”嘉嘉说:“反正我可没见过圆形的照相机,照相机应该是方形的。”说完嘉嘉就去搭积木了。

序序安静的站了一会,又跑到百宝箱旁翻找着。他拿起一个方形的奥利奥饼干盒想了一会,跑到建筑区问:“这下像了吧?”嘉嘉说:“这个不像,照相机这里还有个圆形的东西。”边说嘉嘉边用手指着饼干盒。序序又一次跑回去找了一个宽胶带的轴心筒按在盒子上,再次来到建筑区问嘉嘉“这个是照相机了吧?”。嘉嘉说:“这个还不是,照相机的上面还有一个小的圆形。”这时彤彤走过来说:“这个不像。”序序大声喊:“这就是我的照相机。”嘉嘉说:“不像。”序序说:“它明明就是照相机。”嘉嘉说:“那好吧,你说是就是吧。”说完嘉嘉转身走了,序序看到嘉嘉离开,站在那里一言不发。

停留了几秒钟,序序来到照相馆的冲洗间,试图用双面胶将透明胶带的轴心筒粘贴在饼干盒上,尝试了几次没有成功。他又一次跑到百宝箱旁寻找材料,他将原来的透明宽胶带的轴心筒放回百宝箱,拿了个圆形的有底座的塑料盒子,并用双面胶将其贴在了方形纸盒上,又去找了个白色的饮料瓶盖贴在纸盒的侧面。

这时游戏快结束了,孩子们都在收拾整理游戏材料,序序将多余的双面胶归还到照相馆里,把撕下的双面胶废纸送到垃圾桶里,然后快速的跑向建筑区。只见他拿着相机为小朋友拍照,明明和彤彤非常配合,摆出各种造型让序序拍。老师并没有催促序序等幼儿收拾整理游戏材料,直至序序拍完照片回到活动室。

【分析与思考】

教师观察不是为了收集资料,而是通过观察努力解读孩子的行为,体会这些行为背后的真相。

看·游戏中孩子的发展

1.看到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

游戏中序序一直专注于“照相机”的制作,大胆的使用替代物,并将常见的几何形体有创意的拼搭,表现出较好的形状与空间感知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序序做事有始有终,整个游戏中他的专注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了30分钟左右,这些正是他认真专注、敢于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的体现。

2.看到孩子良好的社会性发展

追随游戏的发展,我们看到序序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和交往。他没有求助于老师,也没有和同伴争抢,而是有礼貌的向同伴借相机,此时他学会了等待,理解了规则的意义,掌握了一定的交往技能。

 其次可以看到序序发现高兴或有趣的事时愿意与大家分享。当他发现薯片桶的有趣作用时立刻邀请大家拍照,以此来吸引同伴加入他的游戏。

当同伴一次又一次否定他的‘照相机’,认为“照相机是方形的”、上面有两个“圆圈”时,他能够倾听并接受别人的意见,对相机进行外观上的多次改进。

整个观察过程中序序和6个以上的同伴进行了多次互动。

3.看到孩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游戏中序序愿意与他人讨论问题,他多次和同伴讨论相机的外形特征;主动向同伴表达自己拍照的意愿;在游戏分享环节他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照相机,语言连贯完整,发音清晰。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序序语言表达能力处于该年龄段孩子应有的发展水平。

懂·游戏中孩子的需要

 1.孩子需要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序序缺少相机,第一次出现游戏矛盾;在游戏过程中序序与同伴对相机的认识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和争论,游戏似乎又出现了矛盾,此时教师耐心的等待着孩子的进一步讨论。最后序序根据同伴的意见做出了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照相机”,创造性的解决了游戏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可见孩子是有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只是我们成人的不放手,让孩子失去很多机会。

 2.孩子需要学会做自己

《指南》中提到:5-6岁的孩子知道别人的想法有时和自己不一样,能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接受时会说明理由。游戏过程中当序序与同伴对相机的看法不同时,他只是坚持了一会,便很快听从了别人的意见。这使我不由想到“人云亦云”“从众”“少数服从多数”得社会现象。难道一个圆形的盒子它就不是照相机吗?如果序序坚持自己的想法,他的相机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游戏还能继续发展吗?

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序序渴望从同伴那里得到肯定和认可,这使我不由想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每个人都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因此给孩子自我肯定、树立自信、学做自己的机会非常重要。

 3.孩子需要自主游戏的环境

在观察中我们也发现现有的游戏材料特别是那些成人制作的高结构材料,虽然直接指向目标,但只能引发被动和枯燥的游戏行为,已不能满足孩子自主游戏的需要。从序序找薯片桶到制作相机最后拍照,可以看到游戏材料与孩子的发展存在双向关系,孩子只有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与玩具材料发生互动,才能使游戏的方式方法具有灵活性,才有可能真正产生兴趣和自主体验。因此我们要为孩子创设能够引发他们自然、自主游戏的环境。

思·教育策略的调整

1.教师的介入要“三思而后行”

游戏中假如老师直接告诉序序如何做相机,或者让照相馆的孩子和序序合作游戏,那么游戏会如何和发展呢?序序还有机会获得诸如社会性、思维、手部动作等方面的发展吗?我想正是老师的“三思而后行”,才使得这个游戏得以持续而个性化的发展,体现出游戏发展的价值。

 2.游戏的分享要“明确价值取向”

游戏分享活动中,老师请序序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相机,并请他为班级所有孩子拍照,我们希望用这样的分享活动让序序增强自信,做自己。因此游戏结束后的分享环节,我们要明确分享的目的,不是每个孩子轮流发言,而是基于教师对孩子的游戏过程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给孩子更多的空间来展示他们的游戏经验,促进孩子间的互相学习,继而促进孩子的后续发展。

3.“百宝箱”的大变身

“幼儿游戏的发展依靠什么来推动?”我们认为是孩子的需要。教师要提供孩子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任由他们在其中自由地选择,不受干扰地满足他的内在需要,使游戏能够自然地发展。反思班级中的百宝箱,尽管老师和孩子共同收集了各种废旧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如何再利用?对于与孩子游戏而言有何价值?可以看到原有班级的百宝箱利用率很低,很多时候成为了班级的“废物箱”,老师布置班级环境的“急救箱”。

我们很快在班级的一个角落设立了游戏“材料小仓库”,里面不仅有原先的废旧材料,还增加了各种操作类工具,孩子们还设计了分类标记,和小小仓库管理员,他们自主的整理和丰富材料。这个游戏“材料小仓库”具有开放性、低结构性的特点,孩子在游戏中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拿取,并决定如何玩、和谁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调整和后续的实践,可以把游戏的自主权真正的还给孩子。

【案例评析】

该案例聚焦于幼儿自主游戏,教师在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时,做到了:

1.根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对象,选择适宜的观察方法。确定观察对象后,教师在尽可能不影响幼儿游戏的自然状态下跟踪幼儿,进行细致、系统的观察,这样的方法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游戏状态,也是进行个案研究的有效方法。

2.确保幼儿有充足的游戏时间和游戏材料,呈现了真实的游戏状态。尤其是低结构游戏材料的提供,给“自由人”无限的创想可能,反之,如果游戏材料高结构,幼儿就无法拓展游戏,也不可能为幼儿创设解决问题的机会和自主游戏的环境。

3.持续观察,确保观察到幼儿典型的游戏行为和持续的发展过程。教师持续观察“自由人”序序时间达30分钟,只有在持续的观察下才能够看到幼儿轻松自由状态下连续性的自由表现。

4.减少控制和干预,确保幼儿游戏的自然状态。教师观察到了序序与6个以上的同伴进行多次互动,不仅呈现出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更让同伴间的互动为幼儿学习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空间环境。反之,如果教师过于干涉或控制,幼儿则会改变想法,从而改变游戏的发展,出现幼儿被动游戏的现象,从而失去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针对本案例所提出的问题:预设游戏是否能够真正体现孩子游戏的自主性、创造性?孩子在这样预设的游戏中是否真正快乐,得到充分的自主发展?教师试图用“自由人”的游戏角色,让幼儿获得自由、自主的发展。追本溯源,游戏的组织和指导问题历来是人们争论最多、困惑也最多的,争论和困惑的焦点在于如何处理教师的指导或干预与保持游戏活动自由自主之间的关系问题。游戏虽然是幼儿自发自然的活动,但是它一旦进入教育者的视野,就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活动,被打上了“教育”的印记而成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性活动。因此处理好自然活动和教育活动的关系并使其在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过程中获得矛盾的统一,不仅体现游戏干预的价值,也体现教育者教育的智慧。

我们不妨回看一下,“自由人”序序拿着圆形薯片桶当做相机跑到建筑区拍照,得到同伴嘉嘉对圆形照相机的否定后,序序说:“那你见过长圆形的照相机吗?”再次得到否定,随后便听从嘉嘉的意见去做方形的照相机。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体验,是否可以适当的干预,如:哇!这是圆形的照相机吗?能介绍一下它可以怎样拍照片吗?……研究表明,只要教师的干预符合北师大刘焱教授提出的“游戏情景”,即①幼儿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②游戏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幼儿自行决定③活动(任务)与幼儿的能力相匹配④幼儿不寻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幼儿不一定不可以从游戏中体验并享受游戏的快乐。

其次,幼儿作为游戏的主体,不仅在游戏中有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利,也应当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与布置上拥有发言权。序序虽是“自由人”,但某种程度上被视作游戏的“客人”请进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各种游戏环境和场景中,序序应当能够根据他自身兴趣和需要,布置游戏环境,制定游戏玩法和规则,使游戏更具有自发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从而让“自由人”在游戏中成为真正身心自由、愉悦发展的人!

观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经历观察后教师在教育观上要有所改变,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有能力的学习者。观察后要思考怎么办,因为每天每个孩子在不同情境中,在与不同材料的互动中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只有将自己的观察变为具有多元指导价值的教育资源,才能促进自身和孩子的发展,才能充分体现观察的作用!

评析者:江苏省第二师范学院教授

 江苏省特级教师  田素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