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odal

背景:涵涵是一个很活泼的男孩子,可是往往活泼的有点让老师和同伴们感到厌烦。涵涵在集体活动中注意力很难集中,是一个“做不住的孩子”,有时他会“骚扰”周围的小朋友而打断教师正在进行的活动;对于教室布置的任务,他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他想参与同伴的活动,却因为不适宜的方式而被同伴拒绝。周围的小朋友实在驱逐不了他的情况下还会去告状。对于这个经常惹麻烦的孩子伤透脑筋。无奈我有时会勒令全班的孩子不要理睬他。但这种效果并不好,时间不长,在其他孩子们眼中涵涵就成了一个调皮的坏孩子。

   场景一:

   马上就要进行集体教学活动了,孩子们陆续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老师开始讲述今天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涵涵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没在仔细听,他正用手撩旁边女孩子的小辫子。瑶瑶皱了皱眉,将自己的小椅子往旁边挪了挪,涵涵想将瑶瑶的椅子向自己这边拉近一点,于是两个孩子开始拉拉扯扯起来,发出了一些声音。我向他们这边瞟了几眼,有点不高兴但没有说什么,这时瑶瑶突然叫了起来:“老师,你看他。”老师终于大声地对涵涵说道:“涵涵你给我坐好,再不听话,就让你出去!”本来和瑶瑶僵持着的涵涵被我的呵斥镇住了,他怯怯地坐直了身体,瞪大眼睛看着老师,脸上流露出内疚的表情。瑶瑶接着又说道:“他刚才使劲地拽我的椅子……”“好了,好了,不许说了,你们以后听好了,从今天开始谁都不许惹涵涵,谁去惹他我就找谁,听见没有?”我厉声说完这些话后严肃地看着全班的孩子。对于我的命令,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听到了。”涵涵使劲地绞着自己的手指,有些难过的样子,但随着老师话题的转移,他又恢复了原貌,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东张西望,不知道在想什么。

   场景二:

   区域游戏中,其他小朋友们都选择了自己想玩的材料,并且邀请到了好朋友,大家一起玩。我看到涵涵一个人搬着椅子在东张西望,时而搬着椅子凑到美工区看看,时而搬着椅子到表演区坐坐。终于他看到益智区有一个小朋友也是单独一个人,他走了过去,一把抢过她的东西玩了起来。还悠然自得的跟她边玩边聊了起来。可是出雅雅却一直没有回应他,没过一会,“哇。。。。”一声大哭。“老师,涵涵抢我的东西,明明是我先到这里玩的。”雅雅其实一切我都看在眼里,只是没有说话的看着涵涵。“才不是,我是要跟她一起玩的,可是她不跟我玩。”

“我才不要跟他玩,他就会抢我的东西。我不喜欢他,我不要跟他一起玩!”“就是就是,我们也不要和他一起玩。”在一旁的孩子们看到这个情形,也附和着。我转头看向涵涵,只见涵涵生气的将玩具丢在框子里,搬着椅子独自坐到角落里去了。看到涵涵这样的举动,我没有上前安慰,而是默默地看着,也没有劝阻其他孩子们去接纳涵涵,带着他一起玩。

分析:

 一、教师教育方式产生的消极后果

  首先,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又添新的问题。教师想通过孤立的方式迫使涵涵“改邪归正”,不再违反纪律,但是实际上这种教育方式非但没有解决原有的问题,反而对涵涵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其次,教师在意识到自己教育方式不妥之后,想立即改变这种孤立教育方式带来的不良后果,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原因在于:

  其一,年龄越小的孩子向师性越强,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中班孩子的道德认知还处于他律阶段,教师作为孩子眼中的权威,她的话尤其是命令性的语言对孩子的话就是判断事物的标准。教师经常当众批评涵涵,甚至动员其他孩子“不要理涵涵”的命令,很快被孩子接受并坚决地执行。

    其二,涵涵给同伴的坏印象部分是由于他自己调皮经常受批评造成的,教师孤立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即使是涵涵善意的动机和行为也会被其他孩子误解并拒绝,面对同伴不分原因的排斥明明显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挫折,在没有得到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他采取了消极的行为方式予以反击。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是一种恶性循环,即涵涵的负面行为反应越多使其他孩子越加肯定了他是个捣乱的坏孩子,也会越加排斥他,同时强化他们从教师那里获得的对涵涵的消极态度。

    其三,涵涵的家庭方面并不是那么的完整,单身家庭出身的涵涵,不比其他孩子能得到爸爸妈妈全部的爱。涵涵一直都是外婆带着长大,妈妈也经常不在身边。涵涵的内心非常的敏感,每次的所作所为也都是想得到老师和小朋友们更多的关注。没有恶意的破坏,只想和小朋友们亲近,可是却用了不适宜的方式。

   最后,孤立的教育方式使涵涵被迫陷入与同伴交往的困境(如场景一中反映的情形),教师没有利用集体力量中积极的因素,而是恰恰相反,她让其他孩子孤立涵涵,不仅不帮助他反而不去理睬他,教师的这种做法无形中在涵涵和其他孩子之间竖起了一道屏障,而学前期幼儿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的社会认知、交往技能、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涵涵始终被同伴这样孤立,将会失去更多的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这对涵涵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另外,良好的人际交往是日常生活的调节器,会让人心情舒畅地从事各种活动,涵涵与同伴这种敌对的状态不改变的话也会干扰他正常的探索活动,降低他对外界环境的好奇心。

二、解决方式

1.教师首先要清楚明明的特点

   从涵涵的日常表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调皮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新鲜事物好奇心比较强,自控能力比较弱,缺乏耐心的孩子,此外,他想和同伴交往却不知道该怎么样被同伴接纳。

2.帮助涵涵建立与新环境相适宜的秩序感

 (1)教师一方面要多关注涵涵的举动,同时对于涵涵不正确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并明确地告诉他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教师此时不适合说一些反话或是隐语,因为年幼的孩子有时并不清楚教师话中暗含的意思,所以对孩子要说大白话,尤其是对涵涵来说。教师还可以在同伴中给涵涵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鼓励他向班上的行为习惯较好的孩子学习,实际上是把抽象的要求具体化。

  (2)对于涵涵时常因为好奇心而违反了纪律.一方面不妨告诉他,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听,不可以做其他的事情;另一方面答应涵涵,等老师上完课之后,可以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这个玩具,但是前提是他必须要认真听讲。在这里笔者想提及的是,玩具是给孩子玩的,只是作为纯粹的装饰品就失去它对儿童的意义了。

  (3)对于孤立的教育方式已经产生的消极后果,即涵涵在同伴中的不良形象。我们不应该不理睬明明,应该想办法帮助他才对。这种做法可以减少涵涵在同伴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同时,让孩子学会去关心别人。

 (5)教师要善于将集体力量用到积极的方面,可以鼓励孩子们帮助涵涵取得进步,让大家一起监督涵涵,在涵涵取得进步时为他鼓掌加油,在他犯错误时指出错误之处,并帮助他改正。让涵涵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同伴的友爱,逐渐被新集体所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