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odal

【内容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因此要在科学活动中提供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引发和保持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

【关键词】 探索欲望    有效性   耐心等待   互动         

【正文】在幼儿园中,不管是语言活动,还是游戏,还是科学活动,活动的有效性都离不开材料,我们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必须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科学区的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兴趣有着相互的密切作用。因而为促进操作材料的有效性,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因此要在科学活动中提供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引发和保持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如:中班科学活动《神秘箱》,我们为幼儿提供了自制的神秘箱,设计为:上面仅能容一只小手伸入(触觉口),两边挖有数个小洞(嗅觉口、视觉口、听觉口)。并在神秘箱内放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颜色鲜明、气味较强、触觉明显的物品,如:苹果、铃鼓、毛巾、玩具车、刷子等,引导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感官去探索、发现、猜测神秘箱内的物品,并讨论使用不同感官猜测物品的感受。这样,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与这些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材料产生了共鸣,体验了成功的乐趣。又如:小班科学活动《摇摇瓶》,首先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人手一个矿泉水瓶及各种可放在瓶中的东西,目的是引导幼儿分辨“材料不一样,发出的响声就不一样”。一开始,幼儿的探索兴趣很高,都拿着矿泉水瓶摇来摇去进行体验,很快达到了预期目标。但后来,小朋友们都不满足于现有的材料,他们对放在活动室柜子里的药瓶、易拉罐、茶叶罐、纸盒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时,老师马上请他们选择了这些常见的容器进行操作。结果,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又有了新的发现,知道导致发出不一样响声的原因有几个:

  1.将相同的物品放入不同的瓶罐中发出的响声不一样;

  2.将不同的物品放入相同的瓶罐中发出的响声不一样;

  3.数量不等的同一样物品放入瓶罐中,发出来的响声也不一样。由于新材料的加入,使幼儿的探索兴趣更浓,探索活动进一步深入。

  二、引导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记录,积极表达操作情况

  在科学活动中孩子的记录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一、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记录表中,教师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哪些幼儿使用了哪些材料?成功了没有?哪些幼儿对材料的操作不感兴趣,为什么?这样,教师在进行指导时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其二,有利于幼儿学习自我计划、自我调控。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可能有的孩子不能一次完成科学活动的操作材料或忘记了之前自己的操作情况,记录表又能很有效地提醒幼儿,哪些我已经完成了,哪些还没有玩,什么材料发生了什么现象等等。所以,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表达出对材料的各种认识,用记录的方式来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在中班科学活动《浮与沉》中,教师不仅向幼儿提供各种物品进行操作,还提供了纸和笔,引导幼儿在玩水的过程中仔细观察,记录下每种物品放在水中的变化,引导幼儿用“↑”表示物体浮在水面,“↓”表示物体沉到水底。虽然幼儿画物体标志的水平有限,但是他们会抓住物品的某一明显特征来画,边观察边记录。又如:大班科学活动《品尝大会》,老师只引导幼儿画好简单的娃娃脸形,让他们在品尝后对食物的感知用颜色和图案表达出来。后来,小朋友们的表达可真是多姿多彩:大嘴巴满脸红色是吃了麻辣薯片;甜甜笑容是吃了甜味糖果;嘴巴向下弯满脸灰色的是吃了苦瓜......幼儿拿着自己的画主动与同伴交流,兴趣盎然地猜猜自己吃了什么味道的食物,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着探索成功的乐趣。

  三、耐心等待,满足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的需要

  耐心等待,意味着教师不应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幼儿的智慧;意味着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探索的时间,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幼儿进行材料操作时,教师要做到从开始到结束都关注幼儿,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要急于介入,要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困难。幼儿的探索兴趣无尽无穷,教师要学会耐心等待,在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通常会预设多个活动环节,安排好活动环节的时间,以保证活动顺利、有序地开展。但如果幼儿有时会沉浸在探索氛围与材料的互动乐趣中,教师可随机调整活动的时间,以满足幼儿探索的需要,切忌打断幼儿的探索行为急于转入另一个活动环节。教师如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急于肯定或否定幼儿发现的答案,在无形中就会打断了大多数幼儿的探索行为或影响了幼儿的思考过程,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活动,因老师的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例如:中班科学活动《玩水》,教师和幼儿一起准备了各种材料,如:小瓶、杯子、玻璃弹珠、积木、纸船等,活动开始幼儿就将各种各样的材料放入水中玩了起来。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关注点”不一样,有些幼儿乐此不疲地用杯子、瓶子装水,倒水;有的幼儿发现棉花最好玩,它会慢慢沉下去;有的幼儿发现玻璃弹珠不好玩,一到水里就沉下去了;有的幼儿则用劲按着水里的积木,不想让它们浮在上面,可总是不成功。这时教师就应给出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跟材料进行互动,耐心等待他们把“关注点”的答案发掘出来。

  四、把握好提问,充分发挥材料的教育价值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提问获得揭示有关现象和事物间关系的答案,也可以通过提问引发出更深层次的探索。例如:上面提到的例子:中班科学活动《玩水》,教师在第二次教学活动中,根据小朋友们关注点的不一样而设计出不同的提问语(如下):

  现象一:幼儿乐此不疲地用杯子、瓶子装水,倒水。

  设计提问语:还有别的帮水搬家的方法吗?

  现象二:有的幼儿发现玻璃弹珠不好玩,一到水里就沉了下去。

  设计提问语:有什么方法能让玻璃弹珠浮在水面?

  现象三:有的幼儿则用劲按着水里的积木,不想让它们浮在上面,可总是不成功。

  设计提问语:怎样可以让积木沉在水底?

  可见,幼儿对科学材料进行操作时,教师把握好提问语的运用,就能更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使答案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