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odal

浅谈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摘要  区域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而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也是每个家长的期望。区域活动为幼儿的创造力发展提供了机会,我们通过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调动幼儿的创造兴趣。使幼儿对区域活动充满兴趣,从而提高幼儿的创造力。

关键词   区域活动   创造力  发展  影响


  一、问题提出

  创造力是人类智慧的表现,也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竞争的关键能力,它是指创造性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即个人的感觉、知觉、意志、记忆、思维、情感、性格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总和。创造力往往被许多因素所束缚,如:先天因素、环境因素、材料因素等。先天因素是我们所不能改变的,但环境是我们所能创造的。

  幼儿园中的区域活动是可以创造这种环境的。它以其开放自由的环境,以及丰富的材料极受幼儿喜爱,为幼儿的创造力提供了自主操作和探索的机会,也为幼儿带来了智慧、能力、勇气和好习惯为培养幼儿创造力起了重要作用。

 

  二、概念界定

  (一)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一种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积极探索、互相交流的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个别化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区域活动具有注重个别操作,鼓励幼儿自由自主活动的特点,同时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能力需要的差异设计不同的引导策略,提供难度不同的活动材料,安排长短不同的时间的教育活动,因而有利于实现个别化教育。

  (二)幼儿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最高水平上进行。


  三、 影响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一)家庭

  1.家长教育观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研究表明,创造力高的父母的兴趣、爱好广泛,母亲更能平易近人,少专断,允许孩子与外界发生联系,更多样化而少教条。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我国创造型的儿童家庭中父母为孩子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和各种有利的条件,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且培养他们的兴趣,以促进创造力的发展。但有些家长却认为一个孩子有出息,主要看他的考试成绩如何,认为孩子的命运是由他的考试成绩决定的,他们把“好孩子”定义为就是听话,按照社会公认的模式去做,得到家长、老师的表扬。而创造力强的孩子恰恰不是这样,他们大多数精力过剩、独立性强,喜欢探究稀奇古怪的事。如果家长观念不改变,这些孩子将成为“坏孩子”,就会进行严厉的管教,结果便是失去了他一生享用的创造力。所以,家长要改变观念,强调孩子的命运是由他们自身的素质决定的。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等个性特征,采取适当的方式培养创造力。

  2.教养方式

  家庭模式也是影响幼儿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幼儿的创造力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得到启发的。相对而言,创造力高的幼儿在家庭中享有更多独立自由解决问题的机会,他们的家庭教养方式通常都是民主型。而在专制型、支配型、娇宠型家庭中长大的幼儿,其依赖性较强,创造力比较差,不能独立解决问题且做事的坚持性不强。

  现在的家庭通常是“四二一”模式,幼儿往往是集万千宠爱在一身,什么事情都是家长包办代替。这种过度的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幼儿实际锻炼的机会,使幼儿不仅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缺乏独立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一些小事就需要成人帮助,在学习上往往求知欲和做事的坚持性欠佳。

  (二)幼儿园

  幼儿教师的创造意识直接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培养不出具有创造思维的孩子;具有创造意识的教师,会把培养幼儿创造思维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有很强的随机性、观察能力,使幼儿养成爱观察、爱发现、爱思考的好品质。

  孩子在玩区域活动的时候,很多教师习惯性的用自己的方式去控制孩子该玩什么,不该玩什么,比如孩子在玩超市的时候,教师通常喜欢说“你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教师根据幼儿的反应,排除障碍,步步引导,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教师的支配和左右,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听从老师的指挥,没有自己的主见,孩子的自主意识也就变弱了。

  幼儿园要搞好区域环境创设,为幼儿创设一个安静有序的良好环境,又要积极引导幼儿主动地参与环境创设,师幼互动,才能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喜爱的、健康成长的园地。因此,开设的区域活动应该是幼儿喜欢的、需要的。教师可以与幼儿共同讨论班级里需要哪些区域活动。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想法,设计区域活动标志。区域活动还要根据儿童的需要及时更换。幼儿的需要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当他们对某一活动区的活动失去兴趣时,就会产生新的想法,希望开设新的区域。这时,教师就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变换或增设新活动区。如: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在晨间活动时,尤其是星期一的早晨,有的小朋友不愿意进区活动,而是想找好朋友讲一讲星期六、星期天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当时班里并没有这一区域,所以只好在别的活动区边玩边讲,影响了其他幼儿的活动。针对这一情况,我在班级的一角开设了“聊天的区域”。这样,幼儿就可以在一起聊聊天,既不打扰别人,也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培养了他们交往的能力。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我们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让幼儿专注地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的探索问题。

 

  四、区域活动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活动有利于发展幼儿主动性

  区域活动是幼儿发挥主动性的重要活动形式。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主体性更加增强,有更多机会自己决定、主动参与、充分交往探索,实践证明区域活动充分体现了以上观点。

  例如,在每次活动开始的时候由孩子自由讨论选择去哪一区活动,并允许孩子按照自己喜欢的速度和形式进行学习,幼儿以兴趣为导向,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伙伴,通过摆弄操作等方式生成活动过程,了解活动结果,从而调节活动内容与材料,让幼儿对区域活动更感兴趣。

  (二)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自主探索性发展

  幼儿天生就有好奇探索的本能,具有探索、冒险、探究的欲望,区域活动为幼儿营造了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氛围,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索性学习。

  例如,在科学区中幼儿玩嗅觉瓶活动,幼儿在辨别各种气味。在活动中,幼儿不断讨论各种嗅觉瓶中的气味,如:醋是酸的,香油是香的等,然后又说出自己在生活中闻到的其他气味,并引出第二次活动内容“自制嗅觉瓶”。然而,有的幼儿提出,不仅仅是鼻子能嗅出各种味道,嘴巴也能品尝各种味道,于是又生成“尝一尝这是什么味道”的活动。

  (三)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主体性、创造性的发展

  对幼儿来说,区域活动的开展确保了他们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主动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宽松的环境里可以主动选择玩具和材料,主动运用各种感官学习探索,开展活动,加深体验,积累经验。

  在幼儿园创设丰富的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创造性培养,幼儿的初步创造意识是在不断的操作事物的活动中萌发的,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也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发展的,持续不断的实践活动是幼儿初步创造活动的起点。区域活动为促进幼儿持续不断的探索活动,进而,促进幼儿创造意识的萌发。同时,区域活动中的材料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和“怎么样”, 应不断促进幼儿从多个角度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促进幼儿持续不断的探索活动,进而促进幼儿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初步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区域活动的开展中,幼儿可以将自己独特的想法运用于操作之中,可以说,区域活动为幼儿展示自己独创性思维和成果提供了一个舞台。

 

  五、区域活动中发展幼儿创造力的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

  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并存才能做到“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1] 教师在幼儿园应给幼儿提供一个可以发挥幼儿创造力的区域环境。这是一个宽松自由的,有丰富的材料,可以让幼儿充分在其中自主操作自由探索的环境。因此,教师要利用幼儿园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创造力空间。

  1.材料多样化

  材料的多样和多变是激发幼儿兴趣的一种方法。材料要既有教育价值,又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动机和兴趣,教师要尽可能的变“不变”为“可变”,使材料成为创造过程。如:看似普通的瓶子不止有一种玩法:按大小排队、摆房子、变魔术,瓶盖能作棋子、印章等玩法。“变”就是一种初级创造,在玩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锻炼了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在活动区角投放材料时,教师也要注意因人而异,注重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为每位幼儿提供适合自己的开放性材料。如:在娃娃家中可以提供一些碗、筷、娃娃、衣服等物品,让幼儿进入游戏中自己选择材料进行游戏。这些物质材料的提供可以让幼儿通过操作、摆弄、实践去发现其中的奥秘,从而进行创造性学习。

  2.让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

  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幼儿的创造性,教师在布置之前应该考虑到幼儿的水平,拿出一套有创造性的方案,与幼儿共同讨论还有什么其他不同的想法。这样,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寻求“不同”的思维习惯。与众不同就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就是一种创造!通过师幼共同讨论得出最好的方案,大家一起动手布置区域环境。如:“中国银行”的布置,可以先征求幼儿的意见,怎么布置?银行中应该有什么?我们应该制作些什么?……然后分组制作,共同布置区角,使幼儿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除此之外,教师也要让幼儿参与区域规则的制定,让幼儿发挥创造性,体现主动的作用。这样制定出来的规则幼儿才会积极主动遵守,也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规则意识的形成。如:图书角规则的制定,先围绕“应该进入多少人?用什么标记表示?能否大声说话?”等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将幼儿的意见进行整理,通过实际操作,得出最好的结论作为大家必须遵守的规则定下来,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实践、创造与真理”的关系。

  3.多进行正面评价

  在环境的布置过程中,幼儿充分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尊重每位幼儿提出的意见,不能直接否认或打击他们,使幼儿产生安全感,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水平,提出创造性的意见。

  (二)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

  兴趣是创造的前提,教师要时常观察到幼儿的闪光点,从而唤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他们对许多事物都充满好奇,也总会出现“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现象。但他们的能力往往有限,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如:幼儿在科学区中玩沉与浮,知道了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时,教师就可以继续激发幼儿:“我们还能不能把沉的东西浮起来,浮的东西沉下去吗?”这样既不打击他们对活动的兴趣,又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

  教师平时在活动中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和喜好,了解他们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并进行分析,向幼儿提出有效的建议,帮助幼儿发展创造力。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幼儿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以便更好的进行激发和培养。比如:在活动中一个幼儿拿着自己剪好的“小树”图片想把它放到积木搭成的花园里。他想让小树站起来,可是每次当他松开手的时候,树就会倒下来。另一个幼儿过来帮忙,可是小树依然站不起来,就在他们商量去玩别的游戏时,教师走过去说:“呀!小树怎么躺在地上啊,它哭的好伤心呀,怎么办呢?”幼儿听了之后互相讨论,最后为小树支了一条腿,有了支架,小树站起来了。教师可以继续启发幼儿:“还有什么办法能让小树站起来?”这次活动教师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幼儿身上,而是给幼儿一个引导,让幼儿合作讨论,启发幼儿想出其他的办法,使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也促进了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但在活动的指导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和指导区域活动。要支持幼儿的设想, 在观察的基础上适时地给予帮助,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一次,一位教师看到娃娃家的孩子无所事事,很无聊的样子,老师马上以“客人”的身份进入娃娃家。提议说:“今天小舞台有一场精彩的表演。”孩子们就忙抱好娃娃去看表演了,看完表演后,他们又自己去超市买食品,参观别的区域,最后,回到“家”里一起吃饭。游戏的内容又丰富起来了。老师的客串使幼儿又充满兴趣并发挥哦他们的创造力,使游戏完整进行下去。

  其次,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意愿,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材料。这是幼儿主动学习,乐于探索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它不仅有利于幼儿的发现和创造,也有利于幼儿的独立思考,产生和别人不同的想法,产生一种想去进行发现的需求。

  另外,教师的指导方法要灵活多样。可以用设问的方式进行指导;可以让幼儿摆弄实物进行指导;可以利用语言提示进行指导;也可以用体势暗示进行指导。如在角色扮演区,教师在观察是发现幼儿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扮演警察的角色出现在活动中,让幼儿很自然的接受错误,而又不抹杀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

 

  六、结语

  创造力是现在人们所重视的,而创造力的培养是从幼儿期开始的, 创造力受到教育观念、家庭模式、材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在区域活动中都可以得到解决。区域活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有不同的区域划分和丰富的材料可供幼儿自由选择,主动操作。区域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结合幼儿“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多给幼儿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幼儿的创造思维在“玩”中闪现;创造行为在“动手做”中产生。本人深信:在未来的社会中,他们定能成为勇于尝试、探索,不断进取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庭翠:《区域活动与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现代幼教》[J],2007年4月,第18页。

   [2]于芬:《区角活动的反思》 ,《现代幼教》[J],2007年6月,第16页。

   [3]李生兰:《学前教育学》[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4]王华:《区域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途径》,http://y.3edu.net/qy/20515.html ,2007年1月25日。

   [5]李敏:《影响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http://www.yejs.cn/Article/HTML/16336.html  2007年8月9日。


[1] 陶行知   六大解放  《陶行知教育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