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odal

美术游戏的童年陪伴

--在涂涂画画中促进留守儿童情感发展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发展都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幼儿园作为幼儿成长和发展的一个关键环境,应该为这些特殊的留守儿童进行补偿教育。而很多理论表明,绘画是儿童表达情感和宣泄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在美术活动中,聚焦于留守儿童的情感健康发展问题,创设留守儿童自由绘画自由表达内心情感的氛围,构建适合的指导策略,最终促进留守儿童的情感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  美术游戏  情感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幼儿教师这个职业让我们可以有机会用大爱去爱更多别人的孩子,做他们人生的引领者之一,帮助幼儿成为具有强烈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的终身学习者,为他们的人生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而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下,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到城市务工却很少能转化为城市工人,只能成为“人在城市、根在农村”的“农民工”。绝大多数农民外出务工时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随之衍生出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地理空间上的长期分离、日常联系的松散以及相聚时间的短暂使得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在情感上的距离逐渐拉大。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交流沟通的匮乏和情感支持的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儿童与外出父母间“亲情陌生化”的现象开始显现。留守儿童普遍感觉孤独无助,心理压力增加,37%的留守儿童经常不想跟任何人说话,30%的留守儿童经常感到孤独,家庭关爱的不足对留守儿童性格的发展和人生观的养成带来了不利影响。

  这样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成为当今一个社会问题时,也引起了全社会关注及来自社区、学校、监护人等社会诸多方面关爱行动,都指向同一目标:帮助留守儿童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而作为拥有庞大数量留守幼儿的农村幼儿园,我们作为幼儿教师针对缺失了基本而有效的家庭教育的3-6周岁的留守儿童,幼儿园作为幼儿成长和发展的一个关键环境,应该为这些特殊的“留守儿童”进行补偿教育。如何实施早期干预,激发幼儿的情绪调节,帮助留守儿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教师们都试图寻找或创设一个平台——美术活动,去建立沟通。学龄前的幼儿大部分不能自如的运用文字语言这种符号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儿童美术就成了孩子自我表达的一种语言,在美术活动中,学龄前儿童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变成可见的作品表达出来,是幼儿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内心意愿的最主要方式之一。让教师更好的了解“留守儿童”的内心情感,对此加以适当的引导,创设一种外在的集体如家的环境,摈弃习惯用“标准手法”来束缚幼儿或成人的审美标准去要求,幼儿绘画作品的造型准确、内容充实、色彩和谐、构图的完美等等,从情感沟通中去引导幼儿绘画作品中应有的创造力与鲜活的生命力。

  二、当前留守儿童的情感现状和突出问题

  通过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为了更深入的研究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笔者随机对江苏某农村幼儿园10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访问, 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情感教育的扭曲

  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重视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但是轻视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和教育。这主要包括父母和代理监护人。在有30个留守儿童参加的大班美术活动《漂亮的包装》活动中,有80%的孩子在谈到最喜欢的礼物包装,都选择了新年礼物。因为在新年,这些儿童的父母都会回家,带给孩子的礼物。在与家长电话沟通时,问及如何关心留在家中的孩子时,大多数有一定物质能力的父母,几乎都会聊到一年中给孩子邮寄很多礼物,而打电话的次数,大多数家长没有固定的频率,随机性很强,内容大多数关于孩子物质层面的需求,谈话时一般都会问及是否想念父母,但一般很少问及深层次情感问题。而作为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的98%的代理监护人几乎都是幼儿的爷爷、奶奶。隔代带管的教育,往往是溺爱的成分较多,这导致了很多孩子强烈的自我中心,我行我素,很容易与同伴发生争吵。爷爷奶奶传统老式的育儿观,决定他们更关注于孩子吃饱穿暖、不出事故就行,他们认为“小孩子能有什么想法呀”。

  (二)留守儿童的问题表现

  留守儿童主要的行为问题的表现就是自我控制力较差。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有23%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8.9%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5.1%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很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留守儿童的内在情感需求缺失

  留守儿童内心对于家、父母的情感关怀是非常渴望的,但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同时中国父母一般都是情感表达非常含蓄,或者没意识到孩子的情感需求,因此,大多数留守儿童缺失内在情感需求。对100名留守儿童关于“我的家”这样一个绘画活动中,所有的画中都有孩子自己和他们的爸爸妈妈,偶尔有些带上爷爷奶奶的。虽然画面的构图和上色有所不同,但是99%画面中有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玩的情形。当问及孩子绘画中的你们一家什么时候一起玩的时,都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在家的时候。孩子通过绘画作品传达内心对家的情感体验,“我的家”在他们心目中应有的状态,父母是必不可少的。

  三、促进留守儿童情感发展的若干美术游戏活动策略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人的积极的态度,使人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如愉快、满意、喜爱等。反之,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或与人的需要相抵触的事物,就会引起人的消极的态度,使人产生一种否定的情感,如嫌恶、愤怒、憎恨等。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的缺失引起的诸多突出问题,我们试图站在学校教育可实施的角度,通过各种美术游戏活动这个媒介去竟可能去弥补、引导孩子情感想积极的方向发展。

  (一)儿童绘画作品成为沟通媒介,完善亲情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古语道“人之情性默爱与父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可能超过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幼儿园的留守儿童年龄都不到7岁,人生才刚起步,孩子的年龄越小,情感多变,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决定亲情教育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情感健康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完善亲情教育,搭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媒介绍,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同时把幼儿不同时期画的作品做好扫描电子文件和教师评语,将每个孩子的作品发给父母一方邮箱,让远在他方的父母了解孩子发展的基础上,去发现和关注孩子的内心情感的需求,再进行情感上的言语沟通,比单纯的给予孩子更多的物质资源。更有利于孩子情感的发展。例如:曾经有个中班很内向的女童西西,平时话语很少,很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父母在外地做生意,平时有老人接送,但一次在“有趣的春节”绘画中,要求孩子画两组图,一幅是节日,一幅是平时,比较节日的不同之处。西西的绘画作品,一组她家房子,两幅图都是楼房,交来时,两幅都没有上色,刚开始以为孩子漏涂色,就把画作返回,再交来时,发现还是没有上色,教师问西西:“是不是别的小朋友都画好了,你着急就不想上色了?”她说“这房子就是这样的。”教师又问“春节的对联,灯笼不是都有很好看的颜色,你再想想看,还有什么会装饰在春节的房子里…”“什么都没看见。”孩子回到座位上。后来从孩子奶奶了解到,孩子的父母由于很多原因过年也没能回来。难怪孩子画作中没有上色,在孩子看来,春节本是和父母一起装扮家的节日,少了父母,做任何事都是和平时一样。仔细看孩子节日的那幅作品,会发现比第一幅多了很多弯弯曲曲的线,孩子后来告诉教师,这些曲线都是路,每一条都可以通往她的家。多画一条线就代表多一条父母回家的路。原来那个春节,在孩子的心目中,是那么期盼父母能够从任意一条路回来团聚的节日。西西母亲在接到孩子电子扫描件的回邮件中表示,他们没有想到这么小的孩子这么看重他们的回来,并与孩子承诺下个春节即使他们不回老家,也一定会把孩子和老人接到身边过年。

  (二)幼儿在美术游戏活动中体验成功,消除焦虑,建立自信心,促进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年幼的孩子更多通过长辈、教师的评价来评价自我。很多留守儿童会出现焦虑和自卑。据此,在班级定时开展,对自己过作品展示,对于不同年龄段设定不同主题活动,让孩子的画作都得到鼓励和赞赏。让每一个幼儿体验被欣赏的自豪感,培养自信心,获得满足感促进情感的健康稳定发展。

  首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评价者,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评价师,积极的评价可以使幼儿获得愉快、满足的情绪,促进绘画行为的继续,产生稳定、良好的情感体验。我曾经在中班和大班开展的两次美术活动,分别站在传统专家角度和欣赏者角度去指导幼儿的美术绘画活中发现,传统的教师角度,更注重美术技能的考察,由于先天等因素,不能让每个幼儿都体会成功的喜悦,但当我站在欣赏者的角度,会发现在所谓的“每个儿童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和创造家”,让孩子在肯定的目光中,得到完成画作的成功感,增强孩子的信心。创造积极良好的情感发展体验。

  其次在其完成画作时,组织孩子们自己体验,相互评价对方的作品。多运用“我的话,我觉得最最棒的是…”“我喜欢我这幅中的……”等这样的句子,找自己闪光点的自我点评和同伴间相互点评。让孩子在自我体验和同伴交往中,得到成功的满足和自信,为以后积极心态的培养,良好情感产生奠定基础。

  (三)与农村时令相结合的美术游戏情境教学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热爱家乡的良好情感

  维果斯基认为,“游戏不同于教学,游戏是儿童自己创造的最近发展区,儿童是在自己创造的最近发展区里活动的”。游戏的“快乐原则”让儿童更乐意接受。大多数的幼儿都喜欢在自然环境中区亲近大自然。农村的幼儿园根据自身的地理特点,在幼儿园相应的以当季农业资源为材料的美术主题游戏和区角游戏。在活动中感受丰富多样的家乡农产品,在情境中促使幼儿萌发对家乡的爱的积极情感。

  在幼儿园的各种区角设置中,多利用周边现有农产品材料来充实幼儿的区角游戏,既可以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家乡,又可以培养孩子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可以利用时令季节的产物,比如花生壳、花生、绿豆、赤豆等做动手区的材料,开展幼儿的种子贴画等手工作品活动。在主题游戏活动中,如在小班,根据小班幼儿处于涂鸦期后期的绘画发展阶段的特点,小班的幼儿大多数已经可以有所控制的涂鸦和命名涂鸦,开始意识到所画的线条与实物或自己的经验之间的联系。活动分成两部分。前期活动带小班的幼儿去看秋天,让孩子们在视觉、触觉和嗅觉上感受雪白的棉花地,含苞欲放的棉花果。在农作物现场活动中可以就活动目标和预先准备好的问题与孩子产生互动,也可以在现场让孩子提问题共同来探讨。现场的互动中,很多孩子提出宝贵创意性和发现性的问题,如“棉花为什么不可以是很多种的颜色?……”。让孩子的观察更深入,孩子的积极参与性得到很大提到。第二部分的活动,让孩子在美工区去感受水粉颜料的作画感受。让孩子通过使用毛笔的涂抹颜料的方式,去表现幼儿的所见,表达自己的感受。孩子真情实感的对家乡美好景物的热爱情愫的表达是到位的。

  (四)开展探究性的绘画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审美力,奠定幼儿美感的基础。

  美感是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美感是对事物美的体验。它是人们根据没得需要,按照个人审美标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对自然景物的欣赏过程,常常也是美感产生的途径之一。探究性绘画活动是在幼儿主动观察、探索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充分运用"绘画语言",将美丽的遐想、真诚的心愿自主地表现出来,以发展幼儿探究、表现和创造的能力的一种绘画活动。奠定幼儿审美的基础,促发美好的情感体验。例如,在雨天组织中班的美术活动时,趁着下雨,让孩子们先观察自然界下雨之景,听雨声,并结合我们中班学过的儿歌《春雨的吉他》作画,教师没有任何的示范和图片的展示,让幼儿听着音乐单独作画,最后孩子们呈现出的作品让我大吃一惊,有用小圆点布满整张纸的“下雨”;有分节奏似的一个一个交叉的大小不等圆圈的雨点,掉落下的涟漪;用浪线穿引小圆圈或是垂直或是交叉分布的雨天;还有雨滴状图形中有类似于吉他形状的图形……这是无法用美术构图中三维透视法解释的画,但当你换一个角度,蹲下来站在孩子高度去看,去联想,不难发现,这些简单符号的有机组合所表现的雨景,正是儿童直接的将现实视角与想象有机结合的产物。儿童的身高决定他们更容易看到雨点落到地面上形成的无数小点点和一圈圈纵横交错的涟漪,背景音乐和儿歌让孩子给自然界的小雨滴赋予童话的色彩,雨滴中奏出音乐的吉他声,于是便出现了“雨滴状图形中有类似于吉他形状的图形”。儿童的世界是天真浪漫的,他们是天生的发现者和创造者,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去理解我们成人所司空见惯的事物,展现给我们的是充满幻想的和另有一番风味的表现形式,我想这是成年人所无法如此创意的表现出来的。

  最后笔者作为教师能为留守儿童做的,还有很多。让美术游戏活动中的作品作为媒介,不断通过儿童作品去探究孩子的内心世界,发现每个孩子真正的情感诉求,让父母多一个平台去了解孩子。让孩子通过这个平台宣泄内心的情感,在这个平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15 146-176.

[2]叶敬忠.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M]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03-06

[3]魏富云,于天红.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探究[J]. 现代交际,2011(1)

[4]陈丽丽. 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J]. 成功教育,2007(2)

[5]李生兰.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20 356-359

[6]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36-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