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泼开朗的性格什么样?活泼就是孩子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包括思维活跃、勇于探索、能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新知识、新信息;开朗是指有较强的适应性、对周围的事物能够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对人非常热情,而且乐意与人交往。
活泼开朗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同时反映德育成果的整体效应。幼儿时期是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的关键时期。家长要努力培养,使孩子朝气蓬勃,具有积极的愉悦情绪,能够主动与别人交往,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和材料,并且用自己选择的材料进行游戏,对周围事情有积极的态度,有进取的精神,活泼大方,能够在家人和老师的面前讲出自己的愿望和想法,遇事能听取别人的劝告。那么,怎样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呢?
一、使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活泼开朗的性格与健康的体魄关系密切。家长也会发现,孩子在健康的时候情绪非常好,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就要保证孩子有丰富的营养、适当的体育活动和形式多样的游戏,还要有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
生活制度是按照科学的依据,合理的安排孩子一日生活中各项活动顺序和时间,使孩子生活有规律、有节奏、有劳有逸,从而保证各个器官组织有节奏的活动。
家长如果在家里坚持按照一定的顺序安排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游戏,孩子就能迅速形成定型。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就没有必要再提醒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了。孩子习惯于一定的生活规律后,就不会再任性和拒绝服从已经规定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断的练习着抑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以后孩子会对符合定型的活动感到舒适和心情愉快,做起事来会积极主动。行为的这种系列化和定型化就会成为孩子的性格特征,活泼开朗的性格就容易形成。
二、善于激发孩子的良好情绪
良好的情绪和情感是形成孩子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之一。孩子如果能够经常处于积极乐观的情绪之中,就会形成活泼开朗、善良、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征。
在家庭中怎样激发孩子良好的情绪呢?
首先,家长要理智的爱孩子。有的家长爱孩子的方式是孩子要求什么,只要能做到,就一定满足。长此以往,会使孩子变得自私,心中没有他人。这样的性格坏处是孩子小时候体会不到,将来长大了走向社会,他很可能就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就会使孩子终身痛苦。所以,家长对孩子的爱应该和严格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其次,让孩子有自己选择和作抉择的权力。童年是一个人最快乐的时期,家长要想让孩子过得快乐、幸福,就得让孩子自己去思索和判断。当然,孩子年龄小,判断和抉择的能力很弱,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引导他们作抉择,但是,在帮助和分析的过程中,不要代替孩子作抉择,这样,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孩子才会感到最开心和最愉快。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家长按照自己理想化的模式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比如:让孩子学这学那,牵着孩子走,这种做法往往没有什么好结果。
调动孩子积极的情绪,还要注意调整孩子的心态。孩子的年龄小,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弱,家长就要教会孩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感,以保证孩子的心情舒畅。比如孩子哭,有的孩子可能一边哭一边说,有的孩子只是闷头哭。这时,家长一方面要倾听孩子述说,另一方面要引导,比如孩子要是在家弄坏了家长的物品,家长就可以对孩子说:“你弄坏了我的东西,我不能使用了,我很不高兴。”这就是告诉孩子怎样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还有,当孩子心情不太好的时候,家长要引导孩子以积极的态度去克服困难。比如:孩子在家画画,不小心把颜料溅到纸上,孩子就会不高兴,有的孩子就不画了、有的孩子就哇哇大哭、有的孩子不言不语了,就是不高兴。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就应该启发孩子怎样弄拙成巧,可以把颜料变成小鸟、小花。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孩子自立,从小培养良好的性格有帮助,而且对将来成就事业也有好处。
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的性格是在日常生活中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亲子关系在孩子和环境相互作用中关系最密切。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不同,会引起性格发展上的显著差异,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对于不同性格的培养起这不同的作用。
以大人为中心的亲子关系。孩子的表现一般为很有礼貌、谨慎、精神容易集中。但是,这种孩子也表现出盲从,容易受别人暗示、驱使、害羞、畏缩、自信心不强。
以孩子为中心的亲子关系。孩子一般比较积极,善于表现自己,自信心比较强。但是这种孩子攻击性比较强,注意力不够集中,不受约束,不愿服从,比较固执。
两面性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忽冷忽热,一会可能会过分严厉,一会又可能过分迁就和放纵。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多半性格是不稳定的,多疑多虑,缺乏判断力,良好的性格很难形成。
理想型的亲子关系。既爱而不娇,严厉而慈爱。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和信任,性格多表现为亲切、独立、直率、活泼、大方、开朗,有协作精神,善于和同伴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