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说得好:“亲其道,信其师”。融洽的师生感情能给我们的教育增添魅力,使其深入人心。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深入开展,师生情感越发显示出它在育人过程中不凡的感染力。那么,怎样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感情呢?
一、尊重是维系师生感情的基础
渴望被尊重是人皆有之的一种心理需求,幼儿也不例外,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希望得到赞扬、友谊和尊重。当他们感到不被别人注意或被嘲笑时,自尊心便受到了伤害,会感到委屈,引起哭闹,甚至暴怒反抗。因而,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的尊重不但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也会使教师自己得到童心世界的接纳。要使幼儿充分体验到尊重,就应该做到:
1.尊重幼儿的人格。
即维护幼儿的尊严,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必须时时把幼儿的人格尊严摆在首位,绝不能盲目批评幼儿:“你不是个好孩子”。或说一些侮辱性的语言;也绝不能歧视外表或家庭特殊的幼儿,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有人格尊严的个体,教师要以造福而不是伤害幼儿的原则为先。
2.尊重幼儿的体验。
幼儿会独立行走以后往往四处乱闯,什么都要摸一摸、扯一扯,这充分显示了他们有这样的一种心理动机——渴望亲自体验探索自己身边的世界。尊重幼儿的体验,就是要理解幼儿的行为动机,有正确的儿童观,给予幼儿一份“放手的爱”,创设一块自主发展的空间,鼓励幼儿去感受生活、获取经验,从而满足幼儿好奇的需求。如:在区域里提供更多的低结构物品或半成品,让幼儿自己去创造完成;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等等。事实证明,通过亲自参与获得的体验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因而尊重幼儿的体验,就能使幼儿为主体的身份参与活动,从而获得更多、更好、更稳定的发展。但由于幼儿毕竟年幼无知,不少教师想“放手”又不敢“放手”,其中一点是基于安全理由,特别是独生子女时代。因此,尊重幼儿的体验应是“放手不放眼的爱”。
3.尊重幼儿的思维方式。
幼儿的思维方式具体形象,带有直观性。幼儿思维非常活跃,孩子想问题没有任何模式框框,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童言无忌,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有些见解虽然很稚嫩,而且也不一定符合常理,但大都蕴含着幼儿智慧的火花,纯真的梦幻,求知的欲望。作为教师,要本着尊重幼儿的思维方式的原则,因势利导,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不能生硬地加以否定,否则,即挫伤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又不利于维系师生情感。如比较数字的大小,一般的幼儿都会说2比1大,但有的孩子会说出不同的观点:1比2大。他们的论据很直观,老大比老二大,第一名比第二名大。还有的孩子常常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天上有顶吗?南极的雪为什么总不融化?树叶的红、黄、绿是怎么变成的?等等,面对幼儿天真无邪的问题,教师既要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又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要充满热情地回答幼儿的问题,耐心地一一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正确的引导。告诉孩子们,教师很喜欢动脑筋的小朋友,并很乐意回答他们的各种问题。这样,即能满足幼儿求知的心理需要,又能培养师生之间亲切和谐情感,拉近教师与幼儿的心理距离。教师要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揣摩他们的内心世界,尊重幼儿思维方式。如果孩子们觉得老师很了解并尊重、喜爱他们,幼儿就会主动老师。师生情感在这种思维交流活动中日趋融洽。
二、沟通是改善师生关系的关键
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因而师生的沟通显得至关重要。教师若能双管齐下——“讲”、“导”并重,定能将新型的师生关系推上一个新台阶,从而取得上乘的教育效果。
1.“讲”——教师要善于向幼儿吐露心迹。
作为成人,教师的感情是比较内隐而含蓄的,而幼儿揣测他人的心理的能力却是有限的。他们稚嫩的思维触角尚不可能窥探到教师的心灵深处。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并多向幼儿诉说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能“吝啬”自己的语言和表情,特别是那些赞赏、喜欢幼儿的情感。一定要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老师是多么爱他们。
2.“导”——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幼儿表达情感和心理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动作和神态”。幼儿情感外露,带有易变、不稳定、好模仿等特点,虽然那不易掩饰的动作和神态为我们判断他们的心理活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然而,仅凭“察言观色”来理解幼儿是不够的。因为教师主观理解上的判断难免造成偏颇,所以,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幼儿口头表述自己的感想。然而幼儿限于自我意识与语言发展的程度,他们很难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明白、准确地解释给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造条件,把握机会进行诱导。使内向的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使能力差的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使以前能“说”的幼儿更能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我需要什么、我喜欢什么、我这样做是因为什么”等。这有利于教师较准确地了解幼儿的思想动态,能帮助教师把握好教育契机,使教育工作有的放矢。
三、“宽容”是融洽师生感情的需要
宽容是一种传统美德。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因而,它在师生交往中的调节作用不容忽视。实施宽容时应注意两点:
1.允许幼儿说错话、做错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幼儿限于认识水平、知识经验的关系,说错话、做错事是很正常的。面对不懂世事的孩子的过错,动辄迁怒只能使幼儿疏远教师,甚至害怕或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给师生的情感关系设置障碍。这即不利于培养师生情感,也不利于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教师对幼儿一定要有宽容心。要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允许孩子说错话、做错事。幼儿本来就小,一切都在学习和发展过程当中。有的幼儿生性怯弱,上课不敢举手发言,生怕有什么闪失会受批评;有的做错了事,内心忐忑不安,但不敢告诉老师。孩子说错话、做错事,大都属于无意识行为。所以,教师要在孩子们中间营造出一种民主、轻松的师生关系氛围,老师要让幼儿知道,说错了话、做错了事不要紧,只要下次注意就行。同时,教师随时要以温和的态度、合理的解释纠正孩子们的过错,帮助幼儿获得正确方法和做人做事的道理。宽容是一种慈爱,是一种温馨的情怀。幼儿得到的启示不仅仅是一句话一件事本身的正误,而是宽以待人的胸怀与做人的道理。
2.“宽容”不是“纵容”。
宽容必须把握尺度,否则就成了无原则的纵容。这在幼儿教育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如对小孩初犯、却有危险倾向的行为掉以轻心;对平时“招人喜欢”的幼儿犯下的错误予以“包庇”……于是留下后患。因而,允许孩子有错误并不是说可以对其放任不管,恰恰相反,它是以严格要求为前提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因为宽容隐含着善意的批评和引导,宽容的特征是让幼儿自己内省不足之处,从而产生自觉改过的内在动力。而纵容则是缺乏责任心,往往是“好心”做坏事。
四、赞许是深化师生感情的保证
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的确,孩子是从成年人的鼓励、赞许中获得满足感,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尤其对于缺乏自我意识的幼儿来说,教师的赏识能使他们不断领略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感,增强积极性,取得自信心,认识到这一点,在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舞蹈自编动作……时,要给予幼儿积极的肯定,并提出“再怎么样一点就更好了”的建议。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捕捉孩子身上的星星点点闪光之处,并及时给予表扬,教师的赞许是幼儿进步的动力,而幼儿一进步又会得到教师更多的表扬,再次良性循环中,师生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教育效果自然升华。
“动人心者,莫先于情”,情感是一种很强的内动力,愿广大幼教工作者都能用加倍的爱,营建良好的师生感情。让教育在师生情谊的感召下,尽情挥洒其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