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odal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留守儿童是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本文所关注的“学前留守儿童”,指的是生在农村,因父母外出打工,自己留在农村乡镇幼儿园或城区幼儿园的4—5岁幼儿。多年来,一说起留守儿童,人们较多指的是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而很少关注农村学前留守儿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群体逐年年轻化,留守儿童也出现了低龄化。这部分孩子的个体生理和心理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发生着急剧变化,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放开,幼儿园首当其冲面临大量孩子入园的情况,幼儿园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危机,值得幼儿园和社会各界给予关注、深入研究并强化预防和干预。

一、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

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幼儿个人先天遗传的因素,更有社会大环境、园所教育环境特别是家庭教育氛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虽然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但在教育事业中,幼儿教育相对处于发展比较缓慢的地位。尽管国家启动了学前教育一、二、三期三年行动计划,从2011年开始,持续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但面对老百姓对学前教育的热切需求度和二孩政策放开后对学前教育形成的新的挑战,目前,学前教育问题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落实好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办好学前教育”是一段时期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而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长期日积月累的产物,此问题的形成和解决与社会重视程度密切相关。

近年来,随着幼教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家长越来越迫切希望能上优质的普惠性幼儿园。许多农村山区的老百姓认为,把孩子送到乡镇幼儿园是离开家门,何如直接送入城市的公办幼儿园“一步到位”。于是有相当一部分年轻家长,为了寻求好的就业途径、改善家庭生活条件或为了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来了个“说走咱就走”,直接投身外地他乡,将孩子留给了老人,一些低龄化的留守儿童因此出现。于是“教育交给幼儿园、吃喝交给老后勤(爷爷、奶奶)、快乐交给动画片”成了近期比较突出的问题。而当老师向家长反映孩子的心理问题时,有不少家长要么是没有时间,说工作忙见不到面;要么是不以为然,以为树大自直,觉得生就骨头长就肉,认为看庄稼是别人好,看小孩还是自家的好。可以说,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起因都在家庭,有的是“近墨者黑”,有的是“上行下效”,有的是“信马由缰”,而父母不在身边,不会及时疏导,因而造成了学前年龄段留守儿童不同的心理问题。诚然,个别家庭的变故、突发灾难的影响等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诱因。

近年来,幼儿园建设力度加大,一批大量的幼儿教师进入了幼教队伍,而幼师队伍建设地区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将会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由于幼师需求量大而准入门槛高,已上岗的幼儿教师工作量达到了超负荷。许多新上岗教师必须边上岗边学习,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面对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部分幼儿教师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能力,往往会出现彷徨、困惑等心理问题。再加上目前社会舆论过度渲染幼教领域的阴暗面,使得原本已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幼儿教师又缺乏了自信心,在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形成积极心理的过程中,稍有一点“厌、逼、急”现象,从而又加剧了留守儿童心理危机的形成。

二、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特征

农村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与城市学龄前儿童相比,由于家长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有差异,孩子也相对具有心理问题多、解决难度大、波动时间长等特点。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砚池乡苏市学校校长王怀军提出的议案中说到:“由于长期缺少亲情和必要的家庭教育,加上农村现有社会关爱体系不健全,留守儿童的依赖情感很难得到满足,封闭、孤僻、自卑、任性影响着他们的人格发展,导致安全、学习、情感等方面出现问题。”具体来说,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具有如下特点:

1.心理问题具有特殊性。面对同样的境遇,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则未能自我战胜心理问题,更需要通过他人的救助。相比较而言,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经常会陷入紧张、焦虑、抑郁、烦躁甚至不能自控的心理失衡状态。

2.心理问题具有复杂性。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成年人不同,极容易形成逆反性心理冲突。别看是鸡毛蒜皮的一些小事,如果一句话说不到心里,就极可能伤害孩子的心理,孩子脸色马上就会晴天转多云,进而会滋生诸如不入群、泄私愤等更多相关复杂的心理问题。

3.心理问题具有反复性。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许多心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突然形成的,如自卑感、失落感等等。这些心理问题解决起来不要寄希望于一次活动一劳永逸,要时常关注,允许反复,但这同时在考验着我们的耐心,力求最大限度减少孩子的孤独感和自我封闭意识。

4.心理问题具有情感缺失性。近年来,随着儿童福利制度的日渐完善以及综合全面的儿童社会福利体系的建立及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的加入,目前留守儿童吃不饱饭、无人照顾的情况基本上不复存在。但是一个新的问题却摆在面前,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会经常游离于情感缺失的常态,精神和心理层面往往会出现问题,这种现象被一些学者称为“情感饥饿”,学龄前的幼儿由于不会表达,往往看不到明显的症状,但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一个永远的伤痛,情感的缺失会造成孩子精神上的留守,精神留守会更为可怕。

5.心理问题的解决具有鼓舞性。对孩子来说,心理问题无小事,每解决一个“小”问题,都是在搬掉孩子成长路上的一个“绊脚石”,都是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在3—5岁这个年龄,和城市学前儿童一样,每天都会提出很多问题,而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又往往是从“为什么”开始的,但由于条件限制,其很难得到满意的答案。而一次圆满的回答,则对孩子的探究欲增大,起着威力无穷的作用。

6.心理问题的解决具有启发性。对孩子来说,心理问题看起来是一个病态,但如果解决的好,不仅能帮孩子恢复心理平衡状态,而且可以帮助孩子增强鉴别能力,提高孩子耐受能力,丰富孩子应对技巧,这对于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

三、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应对

面对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幼儿园知难而上,迎难而进,敢于亮剑,在当地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

一是排查,走进留守儿童家庭,不漏掉一个需要帮扶的幼儿。我园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项目,由园长任课题组组长,做为扶持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带领扶持园班主任两两一组,分组走访。所有教师详细记录走访对象、走访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和联系卡,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心理、学习和生活等情况,激励他们和家人自学、自理、自强。创设安静的空间,和孩子一对一交流,利用测评工具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测评。建立留守园自查、扶持园互查、市实验幼儿园统一查的三级管理体系,顺利把好数据搜集关,做到录入数据准确无误。在两年的测评中,我们做到了测评工作的细致化和测评数据的准确化,确保了我市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科学化。

二是建群,建立微信群、QQ群,齐心协力完成留守儿童工作。在扶持园和留守园中开展一对一帮扶,我园将自己园所发展的进程、问题的答疑及相关培训视频、工作总结等在群里进行技术展示分享。大家通过这两个平台,进行比学赶超,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全园教师还通过课题研究,带来了许多研究经验,进一步让广大参与的教师解放了思想,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规范和创新了学前留守儿童工作。

三是活动,让园所、孩子、家长、社会行动起来,确保活动出实效。开展主题教学活动,唤醒留守儿童心灵。 一年来,按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项目活动的安排,扶持园配合留守园,分五个主题,开展了十节教学活动。通过月月生日会活动,温暖了孩子心田,让孩子学会微笑、学会生活,懂得感恩、学会分享。创建亲情图书角、点亮孩子梦想,以孩子喜闻乐见的绘本为主,精彩纷呈的儿童读物,给了留守儿童一个可以畅游知识的空间,了解世界的窗口,培养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等家庭成员的亲情和对其他小朋友的友情。用书信往来、视频通话传递亲情,寄托孩子的思念。认真做好留守儿童的日常活动记录,定格每个感人的瞬间,使幼儿教师和监护人有一份活教材,使幼儿学到了有效的自我调节和心理保健方法。多种平台宣传活动,影响更多的人关爱学前留守儿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办好学前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落实十九大精神,我们幼教工作者和一线幼师任重而道远。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们只是刚刚拉开序幕。为了留守儿童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幼教攻坚克难,我们愿用非常之力竟非常之功。

〔作者简介〕卢军玲,河南省济源市实验幼儿园园长,中小学高级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第四届名校长培育对象、河南省十大魅力园长、济源市先进教育工作者、济源市优秀幼儿园园长,多篇论文在国内CN级刊物上发表。

〔此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课题编号:JCJYB1616808,课题名称《济源市农村4-5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中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