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预勿施于人……谈理解他人需要能力的成长
“己所不预,勿施于人”,其原意是要人们理解他人与自己有着相同的需要,并要像善待自己的需要那样善待他人的需要。过去,人们总以为这句话是指向道德成长的。而今天,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它对心理成长的意义。心理成长当然是离不开认知和情感的。幼儿要获得对这句话真实含义的理解并接纳它成为自己的一个处事信条,需要相当漫长的成长过程,而其中也绝少不了良好教育的支持。心理学家认为,幼儿在这方面的成长可以从两条线索来看:一是对“需要”(包括各种层次、各种性质的需要)本身认识能力的成长;二是对与需要有关的各种人际关系和人、物关系认识能力的成长。
幼儿刚出生时,绝大部分需要都是生理性的。以后他们才会慢慢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食物、衣被和屁股干爽的感觉。他们还会慢慢发现自己有时候更在意周围人的关注和母亲的离去。再大一些,他们还会发现自己有与同龄伙伴玩耍和探索、学习的需要,甚至还会因一片树叶、一抹朝阳的失去而引发出新的需要。更大一些,他们还将认识到:冒险、奉献、牺牲行为也是追求需要满足的具体行动。人类个体对需要的认识正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向更丰富、更复杂和更高尚的境界的。
幼儿刚出生时,连胳膊腿是不是自己的也弄不清楚。以后,他们不但会逐步弄清这一点,而且还会逐步发现其他并不“长在”自己身上的东西也还是能够以某种方式属于自己的。从这时候起,幼儿开始发展起一个以自己的需要为中心的“心理王国”。在这个王国中,所有的外界事物,包括周围的其他人,都是以某种方式属于自己的。直到幼儿能够认识到:周围其他人甚至其它事物同样有权拥有世界上的一切,并能从感情上认可这一事实时,幼儿才有可能发展起对他人需要的更为完善的理解力。
那么,怎样培养幼儿对他人需要的理解力呢?儿童教育与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移情训练”是最自然有效地帮助幼小儿童发展这种能力的教育手段。因为,早期儿童是“泛灵论者”,他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会自然地把周围许多事物看作是和自己一样有生命和有情感的。如一位4岁的幼儿看见一条垂挂在椅背上的毛巾,就对他爸爸说:“看,毛巾它累了!”一位妈妈指着被踩倒的野花对她3岁的孩子说:“小花被你踩疼了,快去把它扶起来,摸摸它,再向它说声对不起!”那位幼儿马上就跑过去对野花做了那些事…… 在早期,这种泛灵化的、将心比心的、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对话”,一直被认为是相当有效。
但是,还有一种同样很有价值的教育对话,在当今的教育交流中,常常被父母忽略,这就是“表白(或申明)”。我们的许多父母、老师一直“含辛茹苦”、“默默奉献”,而在深层次上换来的却是――子女、学生对长辈需要缺失的忽略,以及对长辈为他们所做牺牲和奉献的“视而不见”或“不予珍视”。其实,父母和老师完全可以并应该“平等地”向孩子表白自己的需要和自己的需要与孩子的需要的冲突,为满足孩子的需要自己所需做出的牺牲以及自己最终做出选择的理由(包括不予孩子满足的理由)。因为,父母和老师是幼儿最初成长过程中与他们最接近的的人,最有教育意识的人和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的人。只有父母和老师的“表白”才最有利于幼儿尽早获得对他人需要的真实体验和理解。 在这里我们所谈的理解力已经带有较强的感情成份了,即:不是能不能理解的问题,而是会不会想到应该去理解和愿不愿意去理解的问题。
最后,还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随着幼儿的成长,他们将必然会面临日益复杂的认识和理解他人需要的挑战:只有在“知己知彼”的水平上,才可能自由地、可持续发展地与人际环境和自然环境共生共存、共同发展。当然,幼儿还应该逐步认识和理解到:人们的需要有高级和低级之分;有正当和不正当之分;还有能否有得到满足的机会之分。如果忽略了这一层面的教育,幼儿也将无法面对一个真实的世界。
所以,我们说:幼儿对于他人需要的理解力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态性的过程,父母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和方法来认真加以对待。
点水之恩……谈感恩之心的成长
“点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原意是教导人:要知回报的一切外来的好处。而现在,从个人心理成长的角度来看:感受和感激他人恩惠能力的成长实在是个人维护自己的内心安宁感;提高自己的幸福充裕感;以及不断获得并享受更多外来好处的必不可少的心理能力。换句话也就是说:感恩报恩能力成长即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人格品质的成长。
事实上,“感”即是一种认知与情感交织在一起的心理能力。“恩”即是被认识和体验到的外来好处,以及被认识和体验到的对好处“施予者”的感激之情。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一个成熟的个人要对与此相关的刺激做出妥善的反应,其间各种心理能力的交互作用是相当复杂的。 新生儿在饥饿时从母亲那儿得到了乳汁,其最原初的反应是一种“安宁状态”;9~10个月的婴儿已经开始“认生”,被人抱开时会大哭并挣扎着朝向自己的母亲,回到母亲怀抱后的反应也是一种“获得拯救”的安宁状态;许多1岁左右的学步儿已经养成了听母亲唱歌或讲故事的习惯,听歌或听故事时,他们那甜甜的表情所反应的“安宁”已经具有了可以被称为“幸福感”的色彩。这就是“感恩能力”发展的第一步――即“感受满足”
“感受满足”是必须以“感受缺失”为前提的。没有对缺失的意识,就不会有对需要的意识,也就不可能有弥补缺失――满足需要的安宁体验。而现在,我们许多家长或其他担负教养儿童责任的成人,看不到这两种感觉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为了避免儿童因某种缺失而产生焦虑体验,往往会过于卖力地超前预计儿童可能面临的缺失,然后便是对儿童实施“超前满足”。殊不知,“缺失经验” 的获得与“缺失体验”能力的成长对儿童的整个成长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被剥夺了缺失--焦虑――满足--安宁经验的儿童,感受他人恩惠以及感受幸福的能力成长都会受到阻滞。我们现在可以看得见的:许多小孩不知饥饱,不知冷暖,不知学习的快乐……。这些反常的发展状态都应当与我们大人的“超前满足”教养方式有关。
“感恩能力”发展的第二步是发展对“恩惠来源”的认知能力;而第三步则是需要发展对“施恩者”的回报意向。9~10个月的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就是对母亲好处意识的一种萌芽反应。对于幼儿园歌曲《我的好妈妈》,3~4岁的幼儿已经能够大致理解:妈妈上班,妈妈辛苦等内容,也能够理解:搬椅子请妈妈坐,亲亲妈妈等行为既能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感激和爱,又能让妈妈感到高兴和更加喜欢自己。这些成长,应该是与“感恩能力”第二、第三步的教育和发展密切相关的。
但是,在错误的引导下,我们会看到成长受阻后的异常反应:如许多孩子进入小学以后不再愿意喊“老师好”,原因是害怕被同学称为“马屁精”;更大一些的学生看见老师垂下眼睛不敢正视,原因是害怕被老师误会“有什么企图”。我自己就是在经过几十年迷惘后直到近五十岁才醒悟:这种社会舆论的误导让自己背负了多少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又让自己损失了多少与人建立真诚互助关系的机会。因为,直到做了老师后我才有机会逐步理解:哪怕是学生的一个微笑,也会激发起自己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我会为一声:“老师辛苦啦”而感动,更会感激给予我这种回馈的学生。
当然,随着个人越来越趋向人格的完善,其感恩报恩的能力水平也会越来越高。人会感激大自然的各种恩赐,并用保护自然的努力去予以回报;人会感激他人能够接受自己的帮助(让自己看到自己的价值),并回报社会以更加努力的奉献。
总而言之,“感恩报恩”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种人生价值观念。而这种价值观念成长的过程,也正是有关“感恩报恩”的“关系认知”、“价值判断”、“情感体验”的综合心理能力不断成长的过程。
近朱者赤……谈辨别是非能力的成长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一句与教育有关论点。“出于污泥而不染”,这是另一句与教育有关的论点。如果不把这两个观点对立起来看的话,也许可以这么说:在比较好的教育环境中,人比较容易学好;在比较不好的教育环境中,人比较不容易学好。但是,在相当不好的教育环境中,人也未必一定都会学坏。事实上,从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性成长的角度来说,一个人作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在与客观外部环境交换信息的过程中,也应该自主决定吸收什么信息和不吸收什么信息,也应该明白:自己必须也必然要为自己处理信息的结果承担责任――或“赤”、或“黑”、或“染”、或“不染”。因此,帮助孩子逐步发展起辨别是非能力――即“心理自律”能力便成了促进和保证他们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
心理自律能力的成长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通过长期的逐步积累形成比较稳固的行为和态度倾向”的理论,似乎也可以比较简单地说明这种成长的主要规律。其中,适当满足和家庭榜样又是早期发展的主要教育影响。
生理上的满足引发的舒适感是儿童最早学会追求的心理体验,也是儿童发展是非能力的第一基础。但是一般家长可能会忽视:生理需要的过度满足往往会导致某种长远的自我伤害的结果。如:贪嘴会导致消化系统伤害或过度肥胖;贪睡会导致发育不良或身体衰弱;贪玩会导致生活规律紊乱或过度疲劳(如由玩游戏机过度诱发的儿童特别是男性儿童的心、脑猝死以及癫痫)等。另外,早期的无限制自我追求生理满足的习惯还会在日后导致:过度吸烟、酗酒,甚至沉溺于毒品以及非正常性活动等自我失控的行为追求。
心理上满足在早期主要发生在安全、爱、尊重三方面。目前常见的问题是:要么不予满足,要么过度满足。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日后因“心理自律”标准不恰当而导致的自我行为追求失控。“青少年自杀”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困扰父母和社会的问题,其儿童自身发展缺陷的问题就可以追溯到早期上述三方面满足的不当。满足过度会造成对缺失体验的过度敏感、对缺失可能性的过度恐惧、对缺失对象的过度追求等。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相对更为注意满足儿童心理需要的白人中产阶级家庭的中小学生比其它同龄儿童更容易对父母的批评、限制和忽视产生消极体验。受到批评时,前者会更多地认为这是父母不再爱他们的表示,而后者则会更多地理解为这是父母爱他们的表示;受到忽视时,前者会更多地体验到焦虑和对父母的愤怒,而后者则会更多地体验到对父母的理解。
“孟母三迁”这个故事,是告诫做家长:应该重视为子女选择教育影响比较好的社区生活环境。而“上行下效”这句成语,则是要告诉作家长:你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子女无法回避的教育影响,特别是在儿童早期。首先,由于父母在生态空间上是构成儿童生长环境中最接近的和最稳定的因素,“早上不见晚上见”,“低头不见抬头见”,所以父母行为态度构成的信息对儿童具有强迫注入的性质。其次,由于对父母的依恋、爱和敬畏,儿童对来自父母行为态度的信息又具有主动吸收的倾向。因此,对于我们现代的年轻父母亲们来说,要想让自己的孩子终生幸福,就首先要学会时时反省自己究竟幸福不幸福。如果一旦够发现自己有什么毛病,就一定要下决心“痛改前非”。
早期形成的行为和态度倾向,或者称为习惯性的处事方式,是儿童日后发展“心理自律”能力的基础。当儿童长成离家时,做为父母,您是还在担心他会不会“近墨者黑”呢?还是您已经基本放心他会“处处污泥而不染”呢?
最后,回到大家都十分熟悉的词汇上来讲,就还是一个“人生观”教育的问题,当孩子初步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生观时,您便可以比较“放心”将他放飞了。如果您的孩子还小,千万切记时刻监督您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忽略了任何一个教育养成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