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修养,高尚的品德,是孩子在父母处所能获取的最为珍贵的人生礼物。——作者 派翠西亚.福劳克斯
当我们的孩子呱呱坠地,我们总是许下最好的愿望。希望他们的饮食习惯营养又健康,陪伴其成长的玩具有趣而益智,就读的学校是其施展特长的园地。同时,我们希望他们懂得如何做人,懂得如何去爱,懂得宽容,懂得怜悯,懂得感激。然而,做人的道理讲起来容易,真正渗透进孩子的内心却需要极大的技巧。本文邀请幼儿教育界的权威专家,为您带来最新育儿观与行之有效的育儿建议。
为什么对于年幼的孩童而言,良好的品德教育尤为重要?
“那些接受过道德素质教育的孩子,要比没有接受过此教育的孩子成长得更健康更全面,有着更为明确的生存之道。”《狡猾的孩子》一书的作者安德鲁.福勒如是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奇异的时代,许多人的想法荒诞不经,令人捉摸不定。受此影响的孩子会变得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对待事情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给人以摇摆不定,行事混乱的印象。此外,那些没有养成良好修养的孩子,长大后更加容易变得不合群并且多愁善感。”福勒指出,“如果孩子们以为羞辱,勒索他人,是理所应当的一种获取方式,那么他会很快的习惯于此,并认定这样才是最为有效快捷的行事方式。从长远看,这样的行事方式势必影响其个人生活。我曾经接触过很多大公司的总裁,他们行事独断独行,只按自己意志行事。结果,他们的生活中毫无例外的都缺少朋友,工作背后的个人生活也总是乏善可陈。”福勒总结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条父母应带给孩子的极为重要的理念,也是几乎所有宗教,信仰的基石。按照自己对别人的期望,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要尊重他人,要善良诚实,要稳重大方。”
孩子的成长阶段特点与修养的养成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帮助他们分清黑白善恶。这亦是父母被赋予的神圣职责。孩子们无所保留的相信父母,因为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权威。“归根到底,作为孩子,他们是对大人唯命是从的。”福勒解释道,“这就是为什么教育孩子就像是管理一个帮派——没有什么期望不要撒谎,不要打架,而是绝对不许撒谎,不许打架!”
“孩子天生具有社交倾向,”路易斯.伯特,儿童心理学家,《儿童也是人类》一书的作者在书中阐述道。“从大概出生后的八周,婴儿便能够感受和回应周遭成人的情感波动。如果妈妈开心地笑着,宝宝也会轻柔的呢喃,并上下挥动自己的手臂以示兴奋。相反,如果妈妈看上去忧郁寡欢,宝宝则会有意识的移开目光,躲避妈妈的忧郁影响。到了十岁,孩子的鉴别能力大致形成。他们一方面从大人身上继续吸收借鉴,另一方面也开始有能力自行回避外界的不利影响。”
“正所谓习惯成自然。”福勒继续谈道,“如果孩子们是生活在一个友善,和睦,知书达理的环境中,家庭的影响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一生。直至十几岁以后,孩子们才开始质疑伴随自己成长的道德准则,并逐渐在不同道德体系框架中游移。那些与家庭父母保持了良好纽带关系的孩子,此时会去结交父母所认可的伙伴,继续着一种良性循环。而那些与家庭父母关系紧张的孩子则会作出完全相反的选择。逆反心理的作祟驱使他们去选择父母眼中的所谓‘损友’。更有甚者,某些来自离异家庭背景的孩子,会寻找到反社会的愤青团体作为寄托。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失去更多年幼时养成的优良品德与修养。”
以最具建设意义的方式培育良好品德
根据伯特的观点,对于那些四岁以下孩子的父母而言,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去体谅别人的感受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伯特分析道,许多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体罚。面对引发事端的孩子们,我们常常认为他们的种种破坏行为是恶意的,带有敌视情绪的,或是吸引父母注意力的一种方式。但实际上,他们仅仅是因为缺乏经验——当他们试图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成功时,他们选择了错误的宣泄方式。因此,引导孩子如何驾驭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至关重要。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让他们去学着自我调节控制情绪,而不是任由愤怒控制其行为,以撕咬和扭打作为反击对方的方式。
父母该如何去做?
给予孩子情感方面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自觉遵守已经养成习惯的行为准则。
伯特举例说,“比如说,你有一个四岁大的儿子,某日他遇到了个麻烦——某个小朋友不和他一起玩了。如果你现在想要保护自己的孩子,帮助他找寻心理安慰的借口,你可能会说‘那个孩子真是小气!别理他,去和别的孩子玩吧!’那么你事实上完全没有帮到自己的孩子成长。相反,如果你对他说,‘孩子,我看得出你为这事儿烦恼。’然后鼓励孩子自己去考虑该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经过一番思虑, 孩子很可能会说‘我是不太高兴,但是算了,我不和他玩了,我去和其他小朋友玩好了。’通过这样的互动,孩子便可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自己去应对和解决问题,以及在问题发生时,如何思考并付诸行动。”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体罚年纪大些的孩子,往往会促使他们放弃本来正确的选择。许多父母错误认为,体罚孩子,让他们受点皮肉之苦,这样才会令他们牢牢的记住教训。然而,体罚最大的弊端在于,它留给孩子的印象往往是:“当父母发现我做错事以后,会发生什么呢?(体罚。)”这无疑丝毫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本质——孩子并没有去考虑错在哪里,该如何改错。显然与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
福勒赞同地说,“体罚往往使孩子变得更加狡猾。相反,简单的和他们沟通,提出疑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鼓励他们敞开心扉与你沟通,哪怕他们只是在寻找各种借口。你可以说,‘这通常并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我相信你可以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样做,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勇于直面自己的错误。如果只是简单的将他们关进自己的小房间勒令反省,其结果以及效果往往都是差强人意的。”
如何应对孩子的说谎以及偷窃行为
说谎
说谎在五岁以下的孩子当中是个普遍现象。这时常是源自孩子们内心的愿望(比如,我骑在了大象的背上!)或是讲述一个被夸大的故事(例如,我有105辆火柴盒小汽车!)。七岁以后,孩子便懂得说谎是意味着什么。父母有时会无意识的推动孩子的说谎行为。“快说,是谁打碎了花盆?!”孩子们知道如果承认,结果就要挨一顿棍棒,所以接下来的回答可想而知。
如果要鼓励孩子勇敢的承认错误,父母一定要尽量保持冷静,千万不要动辄生气发火甚至体罚。
偷窃
百分之八十的孩子曾经有过偷窃行为,最少有过一次。如果这种行为频率开始增加,身为家长就要引起足够重视。如何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克服心理的冲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伯特说,“儿童时期的偷窃行为往往伴随多种心理因素——内心愤怒,缺乏自信,或者就只是百无聊赖。他们喜欢把偷来的东西藏起来暗自‘享受’。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单亲家庭,其父母的一方由于去世或者离婚而不能时常与他们交流。长此以往,害怕失去的不安全感使得他们越发迷恋偷窃,并将所偷来的物品藏起来,以达到‘完全拥有’的目的。”
——良好品德培养技巧——
1.以身作则。孩子们总是时刻注视着家长的一举一动——当看到不公正的事情时挺 身而出,当遇到弱势之人毫不迟疑的伸出援助之手,大方直率的承认自己错误,从不说谎或是作弊——这些行为会比任何言语更容易深深印入孩子们的心中。“千万不要只是做做样子,”福勒提醒道。“孩子们如果拆穿家长是在作秀,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通过玩过家家来帮助孩子加强记忆。“孩子们一般对于大道理总是无动 于衷。但如果他们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则非常容易理解各个角色的举动并投入其中。”福勒建议,“因此,家长们可以利用孩子这方面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去。比如,赋予孩子扮演的角色一个慷慨大方的个性,那么孩子会逐渐把自己也当作一个大方的人。赋予孩子扮演的角色一个幸运快乐的个性,那么孩子也会逐渐觉得自己是幸福而且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