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陈禾,新加坡籍亲子教育专家,退休后在中国从事亲子教育研究,讲学与著述。现为新浪育儿频道“专家问诊•每日微博答疑”金牌专家,义务为家长解答孩子的教养难题,并为《妈妈宝宝》等多家亲子杂志撰写专栏。
孩子聪明伶俐、乖巧听话,这是每个父母梦寐以求的最大愿望。但这份礼物,上帝不能给你,圣诞老人也不能,更不能期待早教班的“培训”。那么谁来给?只有父母自己去获取。方式方法并不难,哪个父母都能够做到。条件是:你能不能在孩子0-3岁这三年,给予孩子“有质量的陪伴”?
陪伴的“质量”
先好好认识这两个概念:什么是“陪伴”?什么是“有质量”?
陪伴,从方式方法,或从作为上来说,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就只是陪着,只是做个伴儿,不必讲求什么方式方法,也不在乎什么作为。
第二种类型就是“陪太子读书”的模式,即是保护者,也是监视者,同时还是听差。
第三种类型是作为“共同成长的伙伴”,父母有支持、保护、指导和帮助孩子的四大作为。
这三个类型,只有第三类具有引领孩子开拓进取的作为,能够陪伴孩子在学习中不断增强各种能力,积累认知经验,提高学习能力与动手能力,并在心理素质上越来越强。这样的陪伴者,因为肩负着孩子的向上向善发展的使命,他的陪伴是全身心都投入的,他必须自己有开拓进取的雄心,才能够引导孩子从事开拓进取的探索,所以,他必须是和孩子“共同成长”,才能做到给予孩子有质量的陪伴。
那么,怎么判断有质量或没质量呢?
凡是在作为上能够起到正面的教育作用,在进行之前都先考虑到符合“四适”:
· 适时:就是想让孩子学习什么,都要找准学习的敏感期或最佳时机,时机不适当,不但会白费功夫,还会破坏孩子的能力发展顺序,影响是深远的。
· 适性:就是不忽视孩子的天生气质和个性特点,如果学习的方式方法违背孩子的天性,就会受到孩子的排斥,很难获得教育的功效。
· 适能:孩子的学习能力是逐步发展的,不考虑孩子的学习能力,采取填鸭式的灌输教育,不但学无所成,还将造成孩子厌学的心理。
· 适可:就是知止,如果急功近利,或过度追求完美,给孩子制造了太大的压力,或消化不了学习的内容,孩子就会越学越差。
遵从或符合这四大原则的作为,都是朝向“有质量”的目标前进的作为。但是,有质量的作为都必须是人性化的,也必须是合理、可行的活动,要求陪伴人在设计和引导孩子一同从事各种活动、游戏的时候都做得恰到好处,就不能不注意自身的修养。所谓“修于内而形于外,修于心而笃于行”,修养,就是将所学内化,内化而成本心,才能在举手投足之间,都表现得恰到好处。那么,作为父母,基本的修行是哪一些呢?
从“三心两意”开始
“内修于心,外修于行”这是过去私塾老师天天挂在嘴边的话。究竟修炼什么?怎么修炼?老师只是让孩子天天被送《大学》和《中庸》两本书,孩子们摇头晃脑背的滚瓜烂熟了,常常还是满头雾水,觉得很玄虚,无法掌握。所以我们现代教育讲究科学方法,不再空口谈修行,而是啊所要修炼的“功”具体化,直接按照能力发展的步骤,摆出“修炼什么”和”怎么修炼”,还要进一步评估修炼的进境。因此,在教养智能的修炼上,我们有一套一套的修炼要求。其中,基本功就是“三心两意”,三心是耐心、细心、用心,两意是在意和创意。
· 耐心:不急躁,就不会不耐烦而轻易发火。不发火,才能摆正心态和孩子展开互动。
· 细心:不粗糙,就不会急于求成而忽视孩子的特性和能力,能够照顾到孩子的情绪。
· 用心:肯用脑,能够随时发现孩子的需求而因势利导,和孩子进行合理可行的互动。
· 在意:善观察,能够掌握孩子情绪变化,应用智慧去引导孩子做可做能做会做的事。
· 创意:有机智,可以就地取材,引导孩子找到 关注点,一同谈谈说说一同寻找乐趣。
这五个基本功,以耐心为基座。现在的社会生活紧张,人际关系极其复杂,造成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追逐个人的存在感。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追求个人的虚荣与满足感成为每一天的生活内容,遇到不是预见的或符合自己意愿的事,就无法容忍,因此急躁、缺乏安全感成为这一代人的标签。这种浮躁与不安的心理,在妈妈身上就会产生更多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沉不住气、无法和孩子建立互信,不能体谅孩子适应环境的困难,越来越不能宽容,于是天天对着孩子吼叫、唠叨,逼得孩子无路可走,于是教养问题、心理问题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而没耐心的危害还不仅在于脾气急躁,而是它直接戕害了个人的其他修养,细心没了,不能用心了,孩子的问题被漠视了,没法平心静气来思考可行的教养策略,更别说什么创意不创意了。归根结蒂就是:智慧没了。
智慧虽然没有个标准,但作为妈妈,首先就必须做到了解并接纳孩子,给予孩子和蔼可亲的形象,才能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渐渐接受孩子轻柔慢的动态需求,这时,妈妈就能够进入孩子的世界,和孩子共同成长。
“陪伴”孩子是很快乐的事,良好的、有质量的陪伴,让孩子和自己都充满幸福感。然而,父母想拥有这份幸福,必须先修炼好前面提出的基本功。这些条件并不苛刻,原来就该是人人具有的,问题是怎样把它“挖掘出来”,形成自己的特质?关键就在两个字:“心态”。时时刻刻都记得自己的父母身份,时时刻刻都 关注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就能够摆正心态,和孩子轻轻松松地互动。
有质量陪伴示例
有质量的陪伴的要点就在“因势利导”,难处在于父母主动提出话题或进行种种活动与游戏,然而却又不让孩子处在被动的角色。怎么做到?这没有范本,也不可能有范本,全凭父母的人智慧。这里随手举出几个实例,希望妈妈们能够受到启发,从此建立自己和孩子共同拥有的丰富多彩的每一天。
●早上起床,别忘了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开始”:一个拥抱,“妈妈爱你!”“我爱妈妈!”尽在不言中。让孩子“动起来”,妈妈也“动起来”,能动、肯动,才有互动。
●从窗台隔着玻璃墙俯瞰楼下庭院的景观也可以展开有质量的互动。阿姨在种花,叔叔在美化庭院,孩子们在瞎玩,小狗小猫在瞎忙,树上小鸟在歌唱……,呀,树枝上独自啼哭的小鸟怎么啦?它发生了什么事?它为什么哭了?于是,一个故事便开始了,孩子说孩子编的故事,妈妈再说妈妈编的故事。
●下雨天,不能到户外玩乐,在家里,喜欢玩的几个游戏都玩腻了,这时最容易因为无聊而成为电视的俘虏,怎么办?有智慧的妈妈开始引导孩子展示创意能力了:
●拿来一把擀面杖、一个气球、一段一米长的线。把气球吹涨,用线的一端扎紧,线的另一端系在擀面杖中央。好了,游戏开始,双手分别去握着擀面杖两端,把擀面杖向下一扯,然后迅速向上迎击,这样的“打球”,很有趣吧?有些难,但很有挑战性,在无聊的时候,越有挑战性就能玩得越嗨!
●拿来几张纸和一把剪刀,将纸张沿“Z”字形不间断的剪开,两头一拉,就是一个长条,用透明胶卷把只挑两端连接,做成几条一米多长的长条,然后将长条的一段贴在门框上,让它一一垂下。手指夹着纸条的末端一扯,就会断下一截,孩子比较矮小,扯断几截之后,就要踮着脚尖去扯,然后就要跳跃着才能扯着,最后,还扯不着的怎么办?让孩子想办法。
●带孩子去公园,在街上走着,引导孩子认识街道的名字,找寻街道最特别的建筑物,多说几遍,以后能说出街道名和地标,就不怕迷路。在公园门口,看见一个孩子从“出口”走进公园,就带着孩子去认识出口和入口两个词语和它的概念,然后就让孩子说说刚才看到的一幕,让孩子评论:那个哥哥做得对不对?为什么?
上述这些例子有三个共同点:
①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可以引导孩子认知,让孩子不断积累认知经验,天天都在成长。
②孩子养成随时寻找 关注点的习惯,无论是游戏或学习,都能全情投入,培养出了专注力。
③妈妈掌握了一套和孩子互动的技巧,随时随地都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并且立刻变被动为主动,建立起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这就是有质量陪伴的奇妙!孩子的学习是需要在不断重复中巩固认知,建立认知经验的。所以别以大人的视角去解释,这种天天重复着玩的游戏,天天看着的场景,有什么好学习呢?大人天天看着会很无聊的事,在孩子的眼中,这就是一个动态的,充满情趣的世界。你能够陪着他看着说着,能够和他玩起来,共欢笑。这就是有质量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