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里,老师教宝宝们要诚实、谦让、互助友爱,可是回到家里,有些家长却给出截然不同的“教导”:老实会吃亏、要会抢饭菜才不会饿肚子、受欺负就打回去……“逆向教育”,往往让幼儿园颇为头大。学前教育资深人士葛老师认为,幼儿教育是为终身教育打下基础,家长的“逆向教育”除了使宝宝出现“在学校和在家里不一样的举动”之外,还容易导致宝宝今后“做人的两面性”,对宝宝的人格塑造危害巨大。
家长与幼儿园之间出现“逆向教育”,家长与幼儿园之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是向同一个方向用力,从而形成合力,让孩子健康成长,而是形式一种相互“拔河”的态势,这实在是不应该出现的问题。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局面呢?
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除了有“孩子是自己的乖”的心理,免不了宠爱有加,还因为作为家长,肯定最关心的是自己孩子的利益,生怕他(她)在外面吃亏。因此,要让家长理性对待自己的孩子与他人的孩子,的确是有一些困难的,于是教导孩子老实会吃亏、要会抢饭菜才不会饿肚子、受欺负就打回去等等也就不足为奇;幼儿园对待孩子的时候,是站在社会的角度来看待孩子,是要严格按照幼儿的特点与幼教的规律来教育孩子,会很理性地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是要将孩子都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人”。当然要教孩子们诚实、谦让、互相友爱。同时,幼儿园面对的是大家的孩子,要“一碗水端平”,相对也要容易得多。这就是说,家长与老师之间对孩子的教育上出现“逆向教育”,相互“拔河”与“拉锯”,关键问题是出在家长一方。
不过,也必须看到,今天不仅是幼儿园教育,就是中小学甚至大学教育,都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即脱离社会实际的问题与尴尬。因为在现实中,的确存在大量的老实吃亏,不抢饭菜就要饿肚子,如果你当谦谦君子,不仅不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反而让对方觉得你好欺负,会更加肆无忌惮地欺负你的问题等等。可是,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却又不是幼儿园或学校所能解决的问题,必须从整个社会的改变开始,才有希望让学校的教育不处于如此的尴尬境地,也才可能避免家长与教育单位之间出现“逆向教育”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