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odal

女童伤害事件高发直接原因:社会关系不平等、缺乏尊严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公益研究中心今日共同发布女童保护研究报告。报告认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态不平等,女童处于极端弱势的地位,即使女童有人监护,其自身也有防范意识,但是依然时刻处于被侵犯的边缘。

  事实上,全社会范围内女童伤害事件的高发,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态不平等,女童处于极端弱势的地位,表现为女童在传统的家族关系、学校关系和社会关系中都处于最弱势的地位,极度缺乏权能感和尊严感。这样弱小的主体,一旦加上监护缺失和防范意识淡薄等因素,必然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在家族文化中,一个女童在遇到来自家族内部的长者的伤害时,女童经常是无能为力。

  在学校里,教师和学生有着特殊的等级身份关系,这种身份关系不仅仅意味着社会地位,还意味着某种权力不对等的关系。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拥有着无上的权力。因而,在这种社会结构中,如果教师要侵犯学生,学生几乎没有防范和反抗的能力。

  研究认为,女童保护这一问题应该从社会整体的文化价值观来思考。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权能感”严重缺失。女童处于权力控制、应试教育的多重阴影笼罩下,受到家长、老师简单粗暴的对待,本身已经非常脆弱。任何一个小小的额外压力都有可能成为“最后一颗稻草”。而遭受性侵这样一个灾难性的事件,使女童无法面对,更不敢反抗和揭露,这样就意味着伤害的主体可以更肆无忌惮地施暴。 

  目前在保护女童免受伤害的行动中,在对待受伤害的女童的过程中,多数社会公众并不知道该如何去做,甚至一些简单易行的微小策略也没有采取。尽管这些策略和行动可能会起到明显的作用。这反映了当前社会存在更深层的问题——社会的文化价值观的问题,即“人是被怎样对待的”。这些伤害事件发生后,传统文化中的贞节观、道德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态度,受害女童被界定为“有问题的人”、“丢丑的人”、“不贞洁的人”,成为受指责的对象,使其在生理、心理上的重创之后又面临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在边远、贫困的农村地区尤其如此。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