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鸿雁衔来南飞的信笺,当清晨的叶片挂上晶莹的"珍珠",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便悄然叩响了秋天的门扉。
秋季天气稳定、风力微弱,成为露水形成的"黄金时期"
为让孩子们直观感受这一自然现象,莒县春晓路幼儿园托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化身"自然小科学家",将传统节气文化与科学探究相结合,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自然的奥秘。
感知白露:自然的魔法预告
白露,是大自然最温柔的"温差报警器"。此时节,昼夜温差悄然拉大,夜间的水汽在低温中凝结成珠,为叶片披上晶莹的晨装;而稳定的天气、微弱的风力,更让秋季成为露水形成的"黄金舞台"。古人眼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浪漫,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变成了可以亲手触摸的科学奇迹。
探索露珠:小实验里的大发现
"一片叶子的降温奇遇记"实验开始啦!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接过翠绿的叶片,开启了探秘之旅:
1、给叶片洗个澡:清澈的水盆里,小手掌轻轻揉搓叶片,冲走灰尘的同时,也近距离观察到叶脉如"小血管"般的纹路;
2、当凉凉的冰袋与叶片短暂相拥,孩子们屏住呼吸等待奇迹——低温的叶片仿佛被施了魔法,成了捕捉水汽的"隐形磁铁";
不一会儿,由于温差显著,叶面上渐渐布满了晶莹的露珠。
3、实验原理:露水的形成,源于夜晚或清晨近地面水汽在低温物体表面的凝结现象。虽然露水在四季均可能出现,但秋季尤为常见。这是因为秋季通常天气稳定、风力微弱、晴朗少云,地表热量散发较快,加上昼夜温差增大,为露水的形成提供了理想条件。进入冬季后,气温进一步降低,水汽多数直接凝华为霜,而不再以露的形式出现。
这场融合了传统节气文化与科学探究的活动,让孩子们收获满满:他们不仅用小手触摸到了白露的"温度",更在观察中懂得了"温差"与"凝结"的科学原理。当孩子们举着带露珠的叶片欢呼时,眼中闪烁的不仅是对自然的好奇,更是对知识的渴望——这便是节气教育最好的模样:让传统文化有温度,让科学探究有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