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odal

阅读习惯培养的良好策略

阅读是幼儿认知发展、语言习得和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然而,当前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仍存在诸多误区,如过度强调识字量、机械式阅读训练等,导致幼儿对阅读失去兴趣。本文结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实践,探讨如何通过环境创设、兴趣引导、亲子共读及教师指导等策略,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使其在愉悦的体验中爱上阅读。   

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是阅读兴趣和习惯培养的黄金阶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应“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然而,在现实中,部分家长和教师过于强调早期识字,将阅读等同于“认字训练”,使幼儿在被动接受中丧失阅读乐趣。真正的阅读习惯培养,应立足于幼儿的兴趣,通过科学的方法,让阅读成为幼儿自发、愉悦的日常行为。 

1750311722328926.jpg

一、幼儿阅读习惯培养的现存问题

(一)功利化阅读:重识字轻兴趣

部分家长将阅读视为早教工具,要求幼儿在阅读过程中识记大量汉字,甚至以识字量作为衡量阅读效果的标准。这种功利化的方式容易让幼儿产生抵触情绪,失去阅读的主动性。 

(二) 阅读材料选择不当

市场上的幼儿读物良莠不齐,部分书籍内容过于复杂,或缺乏趣味性,不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导致幼儿难以投入阅读。 

(三)缺乏适宜的阅读环境

家庭和幼儿园若未能提供安静、舒适的阅读空间,或成人自身缺乏阅读示范,幼儿便难以形成稳定的阅读习惯。 

(四)阅读方式单一,缺乏互动

部分教师和家长在引导幼儿阅读时,仅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缺乏互动和拓展,使阅读过程枯燥乏味。 

二、幼儿阅读习惯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

1.家庭阅读角

家长可在客厅、儿童房等区域设置“阅读小天地”,提供适合幼儿年龄的绘本、布书、立体书等,让幼儿随时可接触书籍。

1750311735626964.jpg

2.幼儿园阅读区 

教师可在班级内设置温馨的图书角,配备适合幼儿翻阅的矮书架、软垫、玩偶等,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

1750311748590640.jpg

(二)选择符合幼儿兴趣的读物 

0—3岁:以布书、触摸书、发声书为主,增强感官体验。 

3—4岁:选择情节简单、图画鲜艳的绘本,如《小熊宝宝》系列。 

5—6:可引入情节稍复杂、富有想象力的故事书,如《猜猜我有多爱你》《不一样的卡梅拉》等。 

(三)以兴趣为导向,避免强迫阅读

尊重幼儿的选择:允许幼儿自主挑选想读的书,即使反复阅读同一本,也应给予支持。 

游戏化阅读:通过角色扮演、故事续编、绘本戏剧等方式,让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四)亲子共读与师幼互动

家长陪伴阅读:每天固定时间(如睡前15分钟)进行亲子共读,通过提问、讨论增强互动。 

教师引导策略:在幼儿园中,教师可采用对话式阅读,鼓励幼儿观察图画、预测情节,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1750311767294566.jpg

(五)榜样示范与社会支持

家长以身作则:父母应减少电子设备使用时间,多进行纸质阅读,为幼儿树立榜样。 

社区与幼儿园可以通过多元协作共同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幼儿园可定期开展亲子阅读活动,邀请家长与孩子参与绘本共读,同时向家庭推荐适龄书单;社区则可通过图书馆、文化中心等场所提供丰富的绘本资源,延伸阅读场景。最终构建园所引导-家庭实践-社区支持的三维联动机制,让幼儿在沉浸式环境中自然养成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尊重幼儿的认知规律,以兴趣为引导,通过环境浸润、亲子互动、游戏化阅读等方式,才能让幼儿真正爱上阅读,使其成为伴随一生的良好习惯。作为教育者,我们应避免急功近利,以耐心和智慧,为幼儿播下阅读的种子,静待花开。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