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odal

到自然中去——让班本主题从学习取向转向成长取向

《梦幻班级旅行》是一则三年前大班的课程故事,再次整理与思考,我用“到自然中去——让班本主题从学习取向转向成长取向”作为本次课程的题目,以回应这几年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唤和期待。

这里的“自然”有两层涵义,一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教育应当师法自然,即遵循儿童成长和教育活动其自身的规律。二是来自“自然主义”主张的启发:自然是儿童精神成长的基点,帮助儿童建立与自然的良好关系。

一、回归生活,遵循儿童需要选择课程

自然与生活密不可分,虞永平教授在最近的文章《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性》提到:重建儿童的生活、关怀儿童的生活,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提性或根本性的工作。十一小长假归来,小伙伴之间分享最多的话题就是“出游”:

3.jpg

开心之余孩子们也有遗憾,此时洮子提出:“每次出去玩都是大人们说了算,能不能我们自己决定去哪里旅游呢?”自己决定多么美好的词啊,这是孩子们的需要!

去哪里玩?

怎么策划?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商议起来,最终投票决定目的地为——红梅公园

教师思考与支持:

作为教师,我们尊重儿童的成长历程,更要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查看地图发现从幼儿园到红梅公园的徒步距离是1.6公里,完全符合指南健康领域目标中“5~6岁儿童能够连续行走1.5公里以上”的发展目标。去红梅公园策划一场梦幻班级旅行,这是一个儿童能够驾驭并且有成长性的主题。我们老师需要做的是在倾听需要中捕捉课程生发的可能,在理性分析中判断课程生成的价值。

4.png

二、把脉价值,依据儿童经验评估预设

主题有目标,课程方是适宜儿童的。在《纲要》指导下,我们将“人的发展价值取向”作为核心,定为相互关联的三个目标维度:

5.jpg

教师思考:

通过此次课程,孩子们亲近自然、并在策划去旅行的过程中获得自主规划的能力和经验。在主题活动中,我们关切儿童是否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实现对自我价值的认定。

三、解决问题,基于儿童视角建构框架

主题框架需要教师来制定吗?

NO!将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孩子吧。

教师和孩子一起将这些问题归类整理,帮助孩子厘清想法,制定下一步行动。

图6.jpg

同时,我们也重视审议每一个活动能否让儿童获得“关键经验”,将幼儿的行动与指南对标分析,最后形成幼儿经验的结构图:

7.jpg

四、联接关系,追随儿童成长推进课程

在这一篇章中,我期望用课程故事中三个典型案例,来表达三组良好的关系,实现学习取向到成长取向的转变。

案例1    与自我联接,享受精神的富足。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经验参与不同的小组活动:

8.jpg

小布丁和桐桐是“儿童倡议小组”成员,他们的任务就是向园长妈妈提交出游计划,并获得同意。

瞧,这就是儿童的味道,它充满趣味也包含积极情感。这封信折射出的是儿童“按照自己的节奏呼吸与思考”,只有帮助他们建立内在的秩序感,儿童的内心才能获得安全感与满足感。

案例2    与自然联接,感受生命的充盈。

这一主题从秋天延续到初冬,出游日当天,孩子们从幼儿园徒步到红梅公园40分钟的路程,忍受寒风体悟耐力和坚持!他们在公园大草坪上的尽情奔跑、小树林的自由穿梭,打开心灵释放情绪。

13.jpg

自然,为儿童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最好的源泉,红梅阁的梅花、红似火的枫叶,孩子们走走停停用心观察,通过各个感官与周围的事物互动。而公园里的动物呢?天鹅在池塘里悠哉的游着泳,隔壁的火烈鸟已经钻进温暖的窝,秋冬季自然界的变化,动物的过冬方式都成为幼儿关注与谈论的焦点,建构起对秋冬季节新的认知,他们用一百种语言去记录表达对生命的认知、生活的意义。

案例3    与家庭联接,激发成长的内驱。

因为“大人说了算”的旅行遗憾,为“自己决定”赋能,让这个主题为有效联接与家庭的良好关系提供了可能。

父母俨然推动课程资源有效创生,他们借由课程达到与幼儿完成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紧密沟通。当课程立足于真正意义上的儿童发展,视为完成幼小衔接的重要手段时,才是科学实施幼小衔接应追寻与努力的方向。

结束语

一次出游的前后经历,一场自己说了算的旅行,所有这些经验和美好感受将永远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田,成为他们精神力量的源泉。我们感受到坚定的力量,尊重儿童发展规律,追寻从学习取向转向成长取向,我们与孩子一同按自己的节奏去学习、思考,去成长。

2.jpg

课程游戏化发展理念与近现代儿童教育的立场均在成长取向与学习取向的斗争中不断修正、不断优化、螺旋上升。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