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odal

缘起:大自然是我们孩子的活教材,它独天独厚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游戏材料,是孩子们成长最好的课堂。走进大自然可让孩子们用眼欣赏自然的景致;用手触摸自然的美好;用心灵感受自然的魅力……。2020年10月19日周一上午,我们的孩子们来了一次亲近自然,寻秋实记的小旅行。欢快的歌声,轻盈的步伐,一路走来,一路唱,走着走着,歌声渐弱了,原来远处白茫茫的一片吸引了他们,三三两两叽叽喳喳的争论着,“那肯定是棉花,不对那是小麦,不对不对那是树花……”就这样捡果子的他们,确又被这触动了那颗探究的心,萌萌欲动而起,也就是这样我们的故事发生了。

image004.jpg

幼儿篇

偶遇芦苇

image005.jpg

这是什么?这究竟是什么植物?  

观看芦苇花,了解芦苇的组成部分。

(正当大家都明白了,这白白的不是小麦,也不是棉花而是芦苇花,与其它植物一样也是有叶子和杆组成时,突然有个小朋友走过来说:“老师我流血了,当他伸开那只流血的小手时,小伙伴们都凑过来,边询问便猜测着,说有可能是叶子划伤的吧,有可能是剪果子手中剪刀剪的吧……我询问了当事人,他却支支吾吾的说了句:我不知道,我就摘芦苇叶的……

提出问题:怎样安全取下芦苇叶呢?

image011.png

A:小心点,躲开芦苇叶上面的刀片

B:芦苇叶的根部开始摘

C:用我们剪果果的,剪刀剪

D:在芦苇叶的最上面用手摘

E:用一只手抓着芦杆子,一只手抓着芦叶往下拽,要小心点哦

……

问题的解决:用现有的工具剪刀剪,一手少抓住芦叶,一手剪的时候要小心点躲着芦苇刺。就这样,他们边剪,边交流着这像一把刀,这像小蛇,我用它来做小河,我用它做……一会儿他们算是成功了吧,剪了很多芦叶,开心的抱着他们的劳动成果准备收兵了……

采摘后的记录(孩子手中的芦叶、花……):

寻——“缘”来是你

探芦苇生长:

问题:当教室里布满了孩子、家长手中的芦苇花、叶的作品时,孩子们的问题又来了,它是怎么长出来的呢?它的花会一直开在那里吗?

我想“你”是这样的……

其实“你”是慢慢变老的……

问题的解决:芦苇生长在水中,由芦笋慢慢长成的。而春天是芦笋生长的季节,芦笋小的时候可以做美味的菜肴,芦笋长大了就变成了芦苇,芦苇花开乃是秋天,慢慢的芦叶会越变月枯黄,它的花絮也会随风而飘,那时已进入寒冷的冬天了,也正是芦苇丰收节喽!

拔——带你回家

闯芦苇滩,巧取苇杆

大自然有着独天独厚的资源,而我们也享受着得天得厚的资源,在园墙外一簇一簇的,每日可见,可我们从未有过亲密接触,也从未想过它是我们的朋友,成为我们故事中的“主角”。相知恨晚,恰逢其时我们终将发掘了“你——自然宝”。当孩子们走进芦苇滩,与芦苇零距离接触时,都情不自禁的随着芦苇在秋风中左右摆动着,如同一群群白鹭腾跃而起,多富有诗意的一幅美画……“拔根芦柴花”

孩子在已有取芦苇叶的经验上,又开始讨论起取芦苇的方法:

A:小心点,躲开芦苇叶上面的刺

B:芦苇叶的根部开始摘

C:用我们剪果果的,剪刀剪

D:在芦苇叶的最上面用手摘

E:用一只手抓着芦杆子,一只手抓着芦叶往下拽,要小心点哦

探——“你”我作伴

教师篇

家长篇

环创篇

游戏篇

作品篇

活动感悟:

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理论中指出:大自然和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儿童可以在大自然中惊叹造物的神奇魅力,可以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体验快乐。游戏精神背景下,结合我园现实环境和条件为背景,以幼儿实际需要和经验为出发点,尊重幼儿,发展幼儿,于是我们大胆创新,将常规的室内课堂逐渐巧妙的移植到户外课堂,由园内游戏玩出园外。

我们与芦苇的故事并未结束,后期将研究:

1、寻找芦苇历史,让孩子能获得初步的历史认同和文化理解,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满足孩子们的精

神文化的需求,提高幼儿自行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

2、探索芦苇种植,持续生态环保,自主体验植物种植与生长的过程。

3、了解经济效益,明白无私奉献。我们相信,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将会收获更多的惊喜!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