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认真聆听邰老师关于自然教育的讲座,结合自己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经历,对自然教育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认识:
自然教育中的“自然”,并不是仅仅只包含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森林和绿色植被,它包含着宇宙的万事万物和事物的千变万化:日升月落是自然,花开花落是自然,四季交替是自然,鱼跃鸟飞……都是自然。面对这绚丽夺目、五彩缤纷的自然,我们得带领孩子一起认识自然、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界中每一个生命的独特存在。
就拿我家来说吧,因为这次疫情的缘故,我们一家在乡下老家呆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从最开始的讨厌、害怕鹅的叫声,不喜欢脏兮兮的泥浆,到慢慢接受并喜欢大白鹅和泥土。真真切切的体现了——因为亲近,所以了解;因为了解,所以尊重的道理。一开始孩子害怕甚至于说是讨厌鹅,因为每当有人接近鹅的时候,不管你是送食物给它还是仅仅从旁路过而已,它们都拉长了脖子大声叫骂。那声音真的是又漫长又赤耳,感觉自己已经淹没在这聒噪的吼声中,直让人难受得咬牙切齿。发现这一点以后,我找机会一起和孩子画大白鹅,孩子觉得图片上的鹅其实并不讨厌,甚至他还为自己画的鹅感到骄傲。然后我再结合图片,鼓励孩子试图去寻找鹅的身体各部分的作用。当说到鹅的叫声的时候,我告诉孩子:大大的叫声是鹅吓退敌人、提醒同伴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如果没有了这样惊人的叫声,他们很可能被其他人或者动物伤害。听到这里,孩子一方面觉得能理解鹅为什么总是这样大嗓门的叫喊,另一方面他甚至还佩服起鹅来:佩服鹅那么聪明,还能找到这样的方式保护着自己;当然还有对鹅的一丝丝心疼:心疼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小宝宝一样躲进妈妈的怀抱,得到温暖的保护。再次听到鹅叫声,虽然声音依然刺耳聒噪,但孩子对鹅的态度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了讨厌和害怕,有的是敬佩和尊重、理解和接纳,还有几分的同情与保护。敬畏生命,尊重自然,不就是在这样的小事中体现和培养的吗?
同时,对亲子关系而言,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就是要家长能敬畏自己孩子的生命、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敬畏孩子的生命,就是要家长不给孩子留下成长的疤痕,这些疤痕可能是身体上的更有可能是心灵上的,我们要照看好孩子的身体更要守护好孩子的心灵,只有这样他将来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健康的生命存在。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不和别人家孩子攀比更不替他做任何选择,让孩子在自己特有的轨道上前行。举个身边常见的例子来说吧:当孩子一天活蹦乱跳静不下来的时候,有的家长觉得自己孩子不正常,因为他们觉得孩子能静下来看看书、画会儿画才好,才正常。但是,当遇到喜欢看书、喜欢安安静静做事情的孩子,家长依然觉得不正常,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孩子又太内向、太安静了,感觉没有孩子该有的样子。其实想想,孩子挺难的,动也好静也罢都被家长视为不正常。其实真的是孩子不正常吗?我想不是孩子不正常,只是此孩子的表现与彼孩子的表现不一样而已,只是孩子的表现与家长的预设不一样而已。可是,何苦呢?每个孩子本来就是独一无二的小精灵,干嘛要和别人一样,干嘛要和家长预想的一样?所以,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过程,接纳孩子的独特性,就是家长在处理亲子关系中该做的事情。
敬畏生命,尊重自然——与自然相处之道,与孩子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