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故事能让老师用另一种视角看孩子,能让老师提升对孩子的评价能力;同时,学习故事能让孩子在老师的的鼓励支持下主动学习,能让孩子变得更有能力,能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聆听周萍老师的专题讲座,解开了我的许多诱惑,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将我的学习感悟阐述如下:
一、何为“学习故事”?
学习故事是一套来自新西兰的儿童学习评价体系,是由新西兰学前教育学者卡尔教授和其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而成,是一套由明确教育价值关引领的学习评价体系,是一套用叙事的方式进行的形成性学习评价体系,是一套能够帮助儿童建构作为学习者的自我认知学习评价体系。听了讲座后我开始理解并赞同“学习故事”的相关理念,“学习故事”这四个字其中也蕴含了很多的理论知识。“学习故事”顾名思义,学习故事首先必须是一个故事,有生动的情节和教育启发意义,教师以观察者身份来分享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自发行为。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随处都可以发现,我记得我们班小朋友一开始玩奶粉罐罐的时候只知道拿着东西往里边装东西,后来他们能把一个个的奶粉罐排列起来,围成一个城堡,再后来他们便三五成群的互相配合,想办法怎么把奶粉罐摞的更高,逐渐用奶粉罐堆成一个大的城堡,小女孩当公主,小男孩当王子……这就是孩子自己摸索并获得知识的过程,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学习故事,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从儿童的视角,理解并发现幼儿的兴趣,意图,计划等,我们就能贴近孩子的心去体会,然后评价孩子的知识技能和已有经验,并为如何回应孩子的学习兴趣和需要提供方法,从此进一步激发孩子参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动力。视频中的周老师写过很多的故事,她很善于观察,善于记录,近距离走进孩子,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如此。
二、转换视角,从关注“教”到关注“学”。
传统教育更注重教育的结果,学习故事则侧重于学习的过程,发现幼儿的品质能力想法,让幼儿获得更多的认同感,尊重幼儿的想法表现以及成长速度。首先相信儿童与生俱有的学习能力,其次从“找不足”到“找亮点”,从预设到环境关系中感受不确定性,从统一的量表式评价到个性化叙事评价,从关注教师“教”到关注幼儿“学”。在平时教学中作为老师要走进幼儿、倾听幼儿、理解幼儿、看懂幼儿,听到周萍老师分享的沙漏故事,从中我感觉到了男孩儿的关注充满好奇,孩子们都有一颗天真好奇的心,故事中的男孩儿,在遇到困难时想办法研究怎样才能把沙子从沙漏中留下去,在过程中他也接受了其他小朋友的意见和建议,成功后感到非常的骄傲,自豪,有满足感。这样不仅增强了男孩的自尊心,也提高了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三、尊重儿童,解读儿童,有效支持儿童的发展与成长。
学习故事如何在幼儿园实践?听了周萍老师的讲座,我觉得我应该做一个积极幸福的老师,我们要转换视角去看孩子的行为偏差,他们做的好的时候作为老师,我们要有积极的引导,做的不好的时候要把好的和不好的对比,在把好的放大,人的心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把目光聚集在哪里这部分就可能被放大,从而想到解决方法。同时我们要多多与孩子交流,倾听孩子的感受,同时我们应该做到尊重幼儿,尊重幼儿的自尊心,其实小班的幼儿都已经爱“面子”了,我们平时与幼儿说话时应尽量注意保护孩子的“面子”,例如小班的幼儿偶尔尿裤子是很正常的,但有些孩子尿了裤子不告诉老师,怕老师说“你怎么会尿裤子”,这样一说班上其他小朋友都会笑话自己尿了裤子,只有自己忍着,如果我们蹲下来亲切的轻声地说一句“没关系”悄悄地带他休息室换上干净的裤子,对她说一句放心吧,我会替你保密的,小朋友不会发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尊重了孩子的自尊心。
四、把握学习故事的实际意义,用欣赏的眼光看儿童。
学习故事不是评价幼儿发展水平的高低、快慢,而是强调“为促进儿童进一步发展”,学习故事不仅只是“注意”,同时要“识别”,并在识别的基础上有效“回应”,通过学习故事不断对“儿童发展观”有了更新的认识。学习故事的目的就是要求幼儿园老师要了解儿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进行保育教育,这是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水平的基本要求,作为幼儿园老师要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相信他们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他们的能量。
这次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学以致用,把吸收到的知识运用在与孩子的生活中,学习上。期待花开之际,与孩子们的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