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下午,河南大学副教授、学前教育系副主任赵振国受邀到河南省幼儿师范学校举办河南省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专家专题讲座。
讲座上,赵振国教授以“关于学前教育性质的思考”为题,围绕学前教育的性质,从如何理解学前的“学”、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学前教育的本质以及如何遵循教育本质四个方面与学员们进行探讨。
赵振国教授认为,学前教育是为孩子读小学做准备的,是在小学之前的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它包括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根据教育要素来分析,整个过程的教育者、教育对象、教学方式,教育成果等都能明确的区别出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区别,是在本质上的不同,归根到底,学前教育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正式教育。此外,目前普遍将教育形态分为三类: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形态相互连接相互补充。但学前教育却不从属与这三种教育形态的任何一种,它从属于机构教育。
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特征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即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针对学前教育的本质以及如何遵循其本质,赵振国教授指出:学前教育也是启蒙教育,其本质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培养人,培养体、智、德、美的儿童。人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学前教育是孩子三岁后第一个学习阶段,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具有重大影响,在孩子学前教育阶段,要准确把握儿童大脑发育的一般规律。正如蒙台梭利所说 :“教育就是协助孩子天性的活动。以活动为中心,观察儿童的天性,激发儿童的天性,发展儿童的天性,这才是教育的意义。”顺应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游戏是基本的活动形式,幼儿的“学”是在多感官的参与之下,以操作、交往和体验的形式不断获得新经验的过程,是外在行动过程引发内在行动过程相统一的过程。游戏能够引发儿童的趋向性反应,在游戏中能够不断激发儿童潜能,培养儿童的兴趣。同时,要注重对儿童的赏识教育,让孩子在启蒙教育阶段多些认同少些否定,从而不断建立自信,并与小学教育做好衔接,促进孩子的健康快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