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odal

芬兰幼儿园根本没上课这回事

May是一位在芬兰的中国妈妈,她在朋友圈分享:“老师给小朋友拍下这个视频,记录他们的日常,孩子在幼儿园除了玩还是玩,这就是芬兰式教育。”她的孩子6岁了,每天在幼儿园都玩得很开心。

另外一位在中国的妈妈:“很羡慕芬兰的孩子天天这样玩,如果我们的孩子这样玩到7岁,上小学会跟不上。观念和教育体系不同,不好学。”在她眼里,“玩”和“学”是对立的,把时间花在玩和游戏上,就没有时间学习了,就会落后于人。

一、玩和学不对立

为什么芬兰的幼儿教育强调玩?因为在他们看来,玩,就是学习一种方式。心理学家Peter Gray论证了芬兰幼儿教育注重玩的科学性: “学习不只有一种方式,鼓励孩子发挥好奇心、爱玩乐和交朋友等天性,可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成年后的心理健康。玩耍精神的本质就是:远离成人,与其他孩子玩耍,孩子们才能学会自己做决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与他人交涉差异,结交朋友。玩耍是孩子们学会掌控自己生活、学习独立生活的前提和手段。”所以,玩和学不对立。

很多中国家长的困惑是,孩子真的能在玩中学到东西吗?带着这个问题,在给儿子报名幼儿园的时候,我问了园长Anna这个问题,她说:"“玩不只是简单的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它是孩子学习的最重要方式。我们不只是让孩子随意去玩,也有通过游戏来学习。原来,玩跟人一样,也有等级:一种是自由自在的纯娱乐式玩耍,另一种是寓教于乐的游戏式玩耍。我们的家长之所以觉得玩是浪费时间,就是因为他们认为玩就只有娱乐式玩耍一种。但其实玩耍可以很多样,让我们来看看芬兰幼儿园是怎么玩的。

二 、芬兰幼教的玩耍形式

人在长大后,特别容易忘记自己是孩子时的心情和状态。我始终记得自己小时候在玩得很开心时,被家长叫回家的情景,那么不舍地离开。看着身边的7个月大的孩子,每天可以玩8-10个小时,玩得乐此不疲。如果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为什么不把孩子放回自然之中,放进开放型教室之中,让他尽情探索,而要囿于教室和课堂?

芬兰幼教的理念解答了我的困惑:一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探索及理解的动力;二是孩子也天生有爱玩的天性,这是实践与创造的动力;三人类的社交性,以及分享信息和观念的本能动力。在尊重儿童天性和心理发展的基础上,芬兰幼教把玩耍分为两种:一种是孩子们自发、自由组织的玩耍,另一种是由教师设计指导的游戏活动。 看到芬兰幼儿园的日常安排后,我惊呆了,根本没有上课这回事,玩是最正经的事。

首先,芬兰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是全球最多,每天最少2小时。在芬兰生活久了,会有一种“人是大自然的孩子”的感觉,芬兰人是来自森林乡野的孩子,他们春天从树里取水,夏天采莓酿汁,秋天采菇猎鹿,冬天大吃根茎类食物。在现代信息化社会,芬兰人俨然以这种原始又自然的“土”方式生活着,而这种“土”又是真正地接触土地,融入自然。孩子们每天在这种与大自然的接触中,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

户外环境虽有险度,有难度,但孩子从小可以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会适应;师长不因孩子偶尔的擦伤、碰伤而放弃孩子们锻炼的机会。相比孩子们的发展,只要风险是基本可控的,就采用。更不会因为天气的严寒,而让孩子失去户外活动的机会,只有衣服穿得结实、保暖,随时可在雪地里打滚。

其次,自由玩耍。儿童可以真正掌控并维护局面,自己做决定,解决自己的问题,制定并遵从规则,与他人相处。而在固定的班级授课中,儿童无法自己做决定,只能按照别人要求的做。被成人指导、保护、迎合、分类、评判、批评、表扬和奖励。这样的时候,是孩子们快乐程度最低的时候。以安全名义剥夺孩子们的自由,同时也剥夺了孩子们“面对生活中的危险和挑战所必须的理解、勇气和自信。”

另外一种玩耍形式是由教师设计指导的游戏活动。它可以是体能游戏、语言型游戏、探索型游戏、建设型游戏、想象型游戏、社交型游戏等。比如幼儿园8.30-9.00的早晨分享会,孩子在讲述自身经历、想法的时候,有利于语言训练、自我表达,在聆听的时候去培养幼儿正确对待他人的态度,最终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去学会关心、体谅他人,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甚至,在分享会的时间,只是让孩子们打节拍,体验音节学习和韵律的乐趣。芬兰有句古话,学而不乐,学后易忘(Those things you learn without joy you will forget easily),为了让孩子快乐地学习,整个教育体系都在精心设计各种学习游戏。

而所有这些玩耍,都在一个混龄群体中展开。没错,芬兰幼儿教育不按年龄分组,实行的是混龄制,0-3岁是一班,3-6岁一班(6岁学前班,7岁开始上小学)。混龄,更有利于同伴学习。有些父母说“要生二胎,给孩子个兄弟姐妹,一个童年的伴儿”是同样的道理。有一天,我看见一群典型混龄的人在洗车“玩”。大人和较大的孩子在洗,并教授年幼的孩子怎么做,较小的孩子帮忙递一些东西配合。非常小的孩子在一旁观看。玩的时候,大孩子学习领导力和教授力,并培养耐心和爱心;小孩子在观察和学习。双方各取所需,进步最快。

三、玩是为了成为“完整”的人

芬兰0-6岁的幼儿,在幼儿园了只干三件事:吃、睡、玩。每天玩4、5个小时,孩子玩得过瘾,也玩累了,回家后睡个好觉。园长Anna跟我说:“幼儿教师们认为这个阶段,对孩子幸福感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学习更重要,所以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身体素质、同理心、自信心、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英国认知心理学专家David Whitbread的研究也表明:“精心建构的游戏可以协助个体发展出诸如注意力、毅力、专注力和问题解决等能力,高品质的早期游戏本位学习不仅能丰富个体的教育发展,也可以让缺少文化资产的社会经济背景不利孩童,藉由和家境较富裕的同侪游玩,而提升其学业成就。 Whitbread还指出:“学前教育的品质愈好,则情绪、社交和学业的成果也会愈好。"

最让我感动的是,不管是幼教,还是基础教学,或高等教育,芬兰都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结合,科学研究被真正用到教学实践中,而不是脱离实践,束之高阁的理论。

此时,再回到“为什么芬兰孩子的玩是学,你的玩是完了”这个问题上来。我们的“玩是完了”,是不是我们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学习在课堂,从老师那里学?而不像芬兰人认为“Knowledge is everywhere”。另外,学习不只是学习知识,自我表达、如何与他人互动、合作精神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都可以是学习的内容,更有利于孩子成为“完整”的人。

最后,想说的是,人在长大后,在有时间观念后,会变得焦虑,会带着功利心去看待事物,当孩童在一直玩耍时,家长看到的是“这样玩下去,作业怎么办,如何上小学,如何上中学?”而孩童是没什么时间概念的,他活在当下的,当每一个当下让他快乐,让他的能力有所提升时,那便是他的未来。

很明显,寓教于乐式玩耍,对教师、家长的专业性要求特别高。当家长知晓寓教于乐式玩耍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后,才会放下焦虑,放心让孩子尽情玩。很多时候,你是什么样的家长,就会给孩子什么样层次的玩。

当家长的学识、能力,不能给予孩子寓教于乐式的游戏玩耍时,就会让孩子单纯地学习,这其实是把学习责任全部推到孩子身上,反正我跟你说了,你还学不好,就是你的责任,我已经督促过你了。不禁想问,这样的家长真的了解孩童的发展规律?真的具备给予孩子寓教于乐式学习的学识和能力吗?

精品推荐